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都市高密度背景下的国际学校设计--以深国交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1 城市化进程与教育用地压力第9-10页
        1.1.2 素质教育与国际化教育的发展与需求第10-11页
    1.2 论文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1-15页
        1.2.1 研究范围与对象第11页
        1.2.2 基本概念阐释第11-12页
        1.2.3 现有研究与实例的不足第12-13页
        1.2.4 研究重点与目标第13页
        1.2.5 研究方法第13-15页
    1.3 论文结构第15-16页
    1.4 本章小结第16-17页
第2章 国际教育模式与国际学校的特点及发展概况第17-25页
    2.1 近现代国际教育模式发展概况第17-19页
        2.1.1 欧美教育模式发展概况第17-18页
        2.1.2 日本教育模式发展概况第18页
        2.1.3 中国教育模式发展概况第18-19页
    2.2 国际学校的特点第19-23页
        2.2.1 国际学校的定义与特点第19-20页
        2.2.2 国际学校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第20页
        2.2.3 中国的国际学校概况第20-23页
    2.3 国际学校的课程与活动特点及其在空间上的反映第23-24页
        2.3.1 国际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空间的特点第23页
        2.3.2 国际学校的活动场地与学生行为的特点第23-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3章 高密度校园规划与活动场地的立体化设计第25-42页
    3.1 高密度校园规划设计第25-27页
        3.1.1 都市高密度背景下的校园特点第25-26页
        3.1.2 高密度校园的集约化设计第26-27页
    3.2 活动场地立体化设计的主要策略第27-39页
        3.2.1 利用屋顶空间第29-30页
        3.2.2 利用架空的底层空间第30-32页
        3.2.3 利用地下与半地下空间第32-34页
        3.2.4 独立设计新的综合体第34-36页
        3.2.5 复合叠加使用同一空间第36-39页
    3.3 当代学校立体活动场地的问题与不足第39-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4章 高密度校园中的交流空间营造设计第42-57页
    4.1 宏观:校园总体规划布局第42-45页
        4.1.1 分散串联的布局模式第43-44页
        4.1.2 集中互通的布局模式第44-45页
    4.2 中观:教学空间组合布局第45-49页
        4.2.1 教室体块与走廊的错动第45-47页
        4.2.2 教室体块的组合与虚实间隔第47-48页
        4.2.3 吹拔空间与错位通透第48-49页
    4.3 微观:教室形态与布置第49-53页
        4.3.1 丰富多样的教室形态第49页
        4.3.2 灵活多变的室内布置第49-51页
        4.3.3 自由拆解与重组的空间第51-53页
    4.4 重点空间设计第53-56页
        4.4.1 台阶空间第53-54页
        4.4.2 中庭空间第54-55页
        4.4.3 色彩与标识系统第55-56页
    4.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5章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的设计实践第57-82页
    5.1 项目背景第57-60页
        5.1.1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简介第57-58页
        5.1.2 地段概况第58页
        5.1.3 经济技术指标第58-60页
    5.2 高密度校园的主要规划与设计思路第60-68页
        5.2.1 生成过程第60-64页
        5.2.2 功能分区与流线第64-66页
        5.2.3 底层绿地共享与传统红线打破第66-68页
        5.2.4 体育馆等设施的社区共享第68页
    5.3 活动场地的立体化设计第68-72页
        5.3.1 空中活动平台第68-70页
        5.3.2 半地下体育馆第70-71页
        5.3.3 校园步道系统与其他活动场地第71-72页
    5.4 交流空间的营造设计第72-76页
        5.4.1 双侧外走廊设计第72-75页
        5.4.2 中庭空间设计第75-76页
    5.5 适应热带气候的设计第76-81页
        5.5.1 底层架空与绿地延伸第76-77页
        5.5.2 立面设计第77-79页
        5.5.3 生态与地域景观第79-81页
    5.6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6章 结语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5页
致谢第85-87页
附录A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设计任务书(自拟)第87-90页
附录B 设计图纸第90-98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月坛公园南园空间改造设计
下一篇:大栅栏街道养老助残服务中心营造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