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适灾韧性理念下城市社区灾害脆弱性及减灾优化方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1 我国城市社区减灾能力亟待提升第11页
        1.1.2 我国城市社区减灾实践现状——政府推进下的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及其现状问题第11-12页
        1.1.3 韧性理念融入我国城市社区减灾实践的重要意义第12-13页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第13-15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14页
        1.2.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3 研究创新点第15页
    1.3 相关概念释义及关系辨析第15-18页
        1.3.1 城市社区第15页
        1.3.2 城市社区减灾第15-16页
        1.3.3 城市减灾型社区与减灾示范社区第16页
        1.3.4 适灾韧性第16-17页
        1.3.5 灾害脆弱性第17页
        1.3.6 适灾韧性与灾害脆弱性的关系第17-18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18-21页
        1.4.1 国外相关研究第18-20页
        1.4.2 国内相关研究第20页
        1.4.3 国内外相关研究小结第20-21页
    1.5 研究方法第21页
        1.5.1 文献研究法第21页
        1.5.2 比较研究法第21页
        1.5.3 案例分析法第21页
        1.5.4 调研分析法第21页
    1.6 研究框架第21-23页
第2章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社区减灾研究第23-51页
    2.1 适灾韧性相关理论第23-29页
        2.1.1 适灾韧性理念缘起第23-24页
        2.1.2 适灾韧性基础理论第24-27页
        2.1.3 适灾韧性系统特征第27-28页
        2.1.4 具有适灾韧性的社区特征第28-29页
    2.2 适灾韧性理念下的社区减灾研究视角及相关理论第29-32页
        2.2.1 基于社会资本的研究视角及社会资本理论概述第29-30页
        2.2.2 基于脆弱性的研究视角及脆弱性理论概述第30-31页
        2.2.3 基于社会资本的研究视角与基于脆弱性的研究视角的异同第31页
        2.2.4 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视角第31-32页
    2.3 适灾韧性理念下社区减灾的目标、原则与优势第32-34页
        2.3.1 适灾韧性理念下社区减灾的目标第32-33页
        2.3.2 适灾韧性理念下社区减灾的原则第33页
        2.3.3 适灾韧性理念下社区减灾的优势第33-34页
    2.4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社区减灾框架第34-41页
        2.4.1 国外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社区减灾框架第34-37页
        2.4.2 国内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社区减灾框架第37-38页
        2.4.3 本研究所提出的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社区减灾框架第38-41页
    2.5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社区减灾作用机制第41-42页
        2.5.1 灾前抵御阶段:社区固有韧性抵御灾害第41页
        2.5.2 灾中适应阶段:应急响应措施减弱灾害影响第41页
        2.5.3 灾后恢复阶段:社区吸收容量决定灾后恢复状况第41-42页
        2.5.4 各阶段特点总结及韧性提升关键:提升社区长期应灾能力第42页
    2.6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社区减灾案例——以台北市社区减灾建设为例第42-49页
        2.6.1 内外双循环的社区减灾运行机制第42-43页
        2.6.2 社区减灾教育及训练项目:增强居民减灾意识第43-44页
        2.6.3 专家协助下的社区实地勘测:评估社区环境灾害风险第44-46页
        2.6.4 制定并评估应急疏散策略:“桌面演练”及实地演练第46-49页
    2.7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3章 适灾韧性视角下的减灾型社区建设研究第51-78页
    3.1 减灾型社区理论概述第51-53页
        3.1.1 减灾型社区理念缘起第51页
        3.1.2 减灾型社区的目标、原则、运行机制及优势第51-52页
        3.1.3 减灾型社区内容框架第52-53页
    3.2 减灾型社区建设案例——以日本减灾型社区建设为例第53-59页
        3.2.1 社区减灾规划体系:协调性强的三级规划体系第53-55页
        3.2.2 社区减灾空间体系:“点-网-圈”减灾空间体系第55-58页
        3.2.3 社区减灾治理体系:可操作性强的减灾治理体系第58-59页
    3.3 适灾韧性理念在减灾型社区建设中的体现第59-61页
        3.3.1 适灾韧性理念在减灾型社区建设理念中的体现第59-60页
        3.3.2 适灾韧性理念在减灾型社区内容框架中的体现第60页
        3.3.3 适灾韧性理念在减灾型社区建设实践中的体现第60-61页
    3.4 适灾韧性视角下我国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情况第61-76页
        3.4.1 全国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概况第61-63页
        3.4.2 适灾韧性理念下减灾示范社区类型划分及典型实例选取——以北京市为例第63-67页
        3.4.3 适灾韧性理念下北京减灾示范社区相较于同时期普通社区的减灾优势——以典型社区为例第67-76页
    3.5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4章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城市社区灾害脆弱性研究第78-144页
    4.1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城市社区孕灾环境分析第78-84页
        4.1.1 自然环境分析第79-82页
        4.1.2 社会环境分析第82-83页
        4.1.3 社区孕灾环境小结第83-84页
    4.2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城市社区致灾因子分析第84-92页
        4.2.1 自然致灾因子分析第84-86页
        4.2.2 技术致灾因子分析第86-89页
        4.2.3 人为致灾因子分析第89-90页
        4.2.4 重点致灾因子及其灾害特征小结第90-92页
    4.3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城市社区承灾体灾害脆弱性分析第92-132页
        4.3.1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社区减灾空间灾害脆弱性分析第92-101页
        4.3.2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社区减灾设施灾害脆弱性分析第101-105页
        4.3.3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社区建筑及环境要素灾害脆弱性分析第105-107页
        4.3.4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社区减灾治理灾害脆弱性分析第107-118页
        4.3.5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社区资本灾害脆弱性分析第118-132页
    4.4 适灾韧性理念下城市社区灾害脆弱性小结第132-142页
        4.4.1 社区减灾空间灾害脆弱性小结第132-135页
        4.4.2 社区减灾设施灾害脆弱性小结第135-136页
        4.4.3 社区建筑及环境要素灾害脆弱性小结第136-137页
        4.4.4 社区减灾治理灾害脆弱性小结第137-138页
        4.4.5 社区资本灾害脆弱性小结第138-142页
    4.5 本章小结第142-144页
第5章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城市社区减灾优化方法研究第144-173页
    5.1 基于适灾韧性的城市社区减灾理念优化第144-147页
        5.1.1 从“灾后损失最小化”到“减灾全程适灾化”第144-146页
        5.1.2 从“减灾主体单一化”到“减灾主体多元化”第146页
        5.1.3 从“减灾意识被动化”到“减灾意识主动化”第146-147页
    5.2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城市社区减灾相关支撑体系优化第147-150页
        5.2.1 减灾规划体系优化:从二级结构到三级结构第147-148页
        5.2.2 减灾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从“简略空泛”到“强化落实”第148-149页
        5.2.3 减灾法规体系优化:从“一事一法”到“一阶段一法”第149-150页
    5.3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城市社区减灾优化策略第150-171页
        5.3.1 减灾空间优化策略: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社区减灾空间单元第150-158页
        5.3.2 减灾设施优化策略:先进技术与常态技术结合全面优化减灾设施第158-161页
        5.3.3 建筑及环境要素减灾优化策略:强化建筑减灾性能,增强社区环境防涝能力第161-165页
        5.3.4 减灾治理优化策略:实现“社区自助”、“国家公助”、“社会互助”减灾治理模式第165-169页
        5.3.5 社区资本优化策略:实现社区资本“减灾常态化”第169-171页
    5.4 本章小结第171-17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73-177页
    6.1 结论第173-175页
        6.1.1 强化“减灾全程适灾化”、“减灾主体多元化”、“减灾意识主动化”的减灾理念第173页
        6.1.2 优化三级结构减灾规划体系及“一阶段一法”减灾法规体系的减灾相关支撑体系第173-174页
        6.1.3 完善“点”、“线”、“面”结合的社区减灾空间单元第174页
        6.1.4 实现“社区自助”、“国家公助”、“社会互助”的减灾治理模式第174页
        6.1.5 构筑“减灾常态化”的社区资本第174-175页
    6.2 不足之处第175页
        6.2.1 案例参考方面第175页
        6.2.2 研究方法方面第175页
        6.2.3 调研对象方面第175页
    6.3 展望第175-177页
        6.3.1 适灾韧性理念下城市社区灾害脆弱性评价体系研究第175-176页
        6.3.2 适灾韧性理念下城市社区不同人群灾害脆弱性研究第176页
        6.3.3 适灾韧性理念下不同地域类型城市社区减灾建设研究第176-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85页
附录第185-188页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及实践项目第188-190页
致谢第190-191页

论文共1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核电建筑施工成本多维度测算应用研究
下一篇:某火车站无站台柱大跨钢结构雨棚改造项目静力与动力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