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我国城市社区减灾能力亟待提升 | 第11页 |
1.1.2 我国城市社区减灾实践现状——政府推进下的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及其现状问题 | 第11-12页 |
1.1.3 韧性理念融入我国城市社区减灾实践的重要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3 研究创新点 | 第15页 |
1.3 相关概念释义及关系辨析 | 第15-18页 |
1.3.1 城市社区 | 第15页 |
1.3.2 城市社区减灾 | 第15-16页 |
1.3.3 城市减灾型社区与减灾示范社区 | 第16页 |
1.3.4 适灾韧性 | 第16-17页 |
1.3.5 灾害脆弱性 | 第17页 |
1.3.6 适灾韧性与灾害脆弱性的关系 | 第17-18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8-21页 |
1.4.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1.4.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0页 |
1.4.3 国内外相关研究小结 | 第20-21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21页 |
1.5.2 比较研究法 | 第21页 |
1.5.3 案例分析法 | 第21页 |
1.5.4 调研分析法 | 第21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第2章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社区减灾研究 | 第23-51页 |
2.1 适灾韧性相关理论 | 第23-29页 |
2.1.1 适灾韧性理念缘起 | 第23-24页 |
2.1.2 适灾韧性基础理论 | 第24-27页 |
2.1.3 适灾韧性系统特征 | 第27-28页 |
2.1.4 具有适灾韧性的社区特征 | 第28-29页 |
2.2 适灾韧性理念下的社区减灾研究视角及相关理论 | 第29-32页 |
2.2.1 基于社会资本的研究视角及社会资本理论概述 | 第29-30页 |
2.2.2 基于脆弱性的研究视角及脆弱性理论概述 | 第30-31页 |
2.2.3 基于社会资本的研究视角与基于脆弱性的研究视角的异同 | 第31页 |
2.2.4 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视角 | 第31-32页 |
2.3 适灾韧性理念下社区减灾的目标、原则与优势 | 第32-34页 |
2.3.1 适灾韧性理念下社区减灾的目标 | 第32-33页 |
2.3.2 适灾韧性理念下社区减灾的原则 | 第33页 |
2.3.3 适灾韧性理念下社区减灾的优势 | 第33-34页 |
2.4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社区减灾框架 | 第34-41页 |
2.4.1 国外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社区减灾框架 | 第34-37页 |
2.4.2 国内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社区减灾框架 | 第37-38页 |
2.4.3 本研究所提出的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社区减灾框架 | 第38-41页 |
2.5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社区减灾作用机制 | 第41-42页 |
2.5.1 灾前抵御阶段:社区固有韧性抵御灾害 | 第41页 |
2.5.2 灾中适应阶段:应急响应措施减弱灾害影响 | 第41页 |
2.5.3 灾后恢复阶段:社区吸收容量决定灾后恢复状况 | 第41-42页 |
2.5.4 各阶段特点总结及韧性提升关键:提升社区长期应灾能力 | 第42页 |
2.6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社区减灾案例——以台北市社区减灾建设为例 | 第42-49页 |
2.6.1 内外双循环的社区减灾运行机制 | 第42-43页 |
2.6.2 社区减灾教育及训练项目:增强居民减灾意识 | 第43-44页 |
2.6.3 专家协助下的社区实地勘测:评估社区环境灾害风险 | 第44-46页 |
2.6.4 制定并评估应急疏散策略:“桌面演练”及实地演练 | 第46-4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3章 适灾韧性视角下的减灾型社区建设研究 | 第51-78页 |
3.1 减灾型社区理论概述 | 第51-53页 |
3.1.1 减灾型社区理念缘起 | 第51页 |
3.1.2 减灾型社区的目标、原则、运行机制及优势 | 第51-52页 |
3.1.3 减灾型社区内容框架 | 第52-53页 |
3.2 减灾型社区建设案例——以日本减灾型社区建设为例 | 第53-59页 |
3.2.1 社区减灾规划体系:协调性强的三级规划体系 | 第53-55页 |
3.2.2 社区减灾空间体系:“点-网-圈”减灾空间体系 | 第55-58页 |
3.2.3 社区减灾治理体系:可操作性强的减灾治理体系 | 第58-59页 |
3.3 适灾韧性理念在减灾型社区建设中的体现 | 第59-61页 |
3.3.1 适灾韧性理念在减灾型社区建设理念中的体现 | 第59-60页 |
3.3.2 适灾韧性理念在减灾型社区内容框架中的体现 | 第60页 |
3.3.3 适灾韧性理念在减灾型社区建设实践中的体现 | 第60-61页 |
3.4 适灾韧性视角下我国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情况 | 第61-76页 |
3.4.1 全国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概况 | 第61-63页 |
3.4.2 适灾韧性理念下减灾示范社区类型划分及典型实例选取——以北京市为例 | 第63-67页 |
3.4.3 适灾韧性理念下北京减灾示范社区相较于同时期普通社区的减灾优势——以典型社区为例 | 第67-7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4章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城市社区灾害脆弱性研究 | 第78-144页 |
4.1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城市社区孕灾环境分析 | 第78-84页 |
4.1.1 自然环境分析 | 第79-82页 |
4.1.2 社会环境分析 | 第82-83页 |
4.1.3 社区孕灾环境小结 | 第83-84页 |
4.2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城市社区致灾因子分析 | 第84-92页 |
4.2.1 自然致灾因子分析 | 第84-86页 |
4.2.2 技术致灾因子分析 | 第86-89页 |
4.2.3 人为致灾因子分析 | 第89-90页 |
4.2.4 重点致灾因子及其灾害特征小结 | 第90-92页 |
4.3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城市社区承灾体灾害脆弱性分析 | 第92-132页 |
4.3.1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社区减灾空间灾害脆弱性分析 | 第92-101页 |
4.3.2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社区减灾设施灾害脆弱性分析 | 第101-105页 |
4.3.3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社区建筑及环境要素灾害脆弱性分析 | 第105-107页 |
4.3.4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社区减灾治理灾害脆弱性分析 | 第107-118页 |
4.3.5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社区资本灾害脆弱性分析 | 第118-132页 |
4.4 适灾韧性理念下城市社区灾害脆弱性小结 | 第132-142页 |
4.4.1 社区减灾空间灾害脆弱性小结 | 第132-135页 |
4.4.2 社区减灾设施灾害脆弱性小结 | 第135-136页 |
4.4.3 社区建筑及环境要素灾害脆弱性小结 | 第136-137页 |
4.4.4 社区减灾治理灾害脆弱性小结 | 第137-138页 |
4.4.5 社区资本灾害脆弱性小结 | 第138-14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第5章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城市社区减灾优化方法研究 | 第144-173页 |
5.1 基于适灾韧性的城市社区减灾理念优化 | 第144-147页 |
5.1.1 从“灾后损失最小化”到“减灾全程适灾化” | 第144-146页 |
5.1.2 从“减灾主体单一化”到“减灾主体多元化” | 第146页 |
5.1.3 从“减灾意识被动化”到“减灾意识主动化” | 第146-147页 |
5.2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城市社区减灾相关支撑体系优化 | 第147-150页 |
5.2.1 减灾规划体系优化:从二级结构到三级结构 | 第147-148页 |
5.2.2 减灾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从“简略空泛”到“强化落实” | 第148-149页 |
5.2.3 减灾法规体系优化:从“一事一法”到“一阶段一法” | 第149-150页 |
5.3 基于适灾韧性理念的城市社区减灾优化策略 | 第150-171页 |
5.3.1 减灾空间优化策略: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社区减灾空间单元 | 第150-158页 |
5.3.2 减灾设施优化策略:先进技术与常态技术结合全面优化减灾设施 | 第158-161页 |
5.3.3 建筑及环境要素减灾优化策略:强化建筑减灾性能,增强社区环境防涝能力 | 第161-165页 |
5.3.4 减灾治理优化策略:实现“社区自助”、“国家公助”、“社会互助”减灾治理模式 | 第165-169页 |
5.3.5 社区资本优化策略:实现社区资本“减灾常态化” | 第169-1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71-17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73-177页 |
6.1 结论 | 第173-175页 |
6.1.1 强化“减灾全程适灾化”、“减灾主体多元化”、“减灾意识主动化”的减灾理念 | 第173页 |
6.1.2 优化三级结构减灾规划体系及“一阶段一法”减灾法规体系的减灾相关支撑体系 | 第173-174页 |
6.1.3 完善“点”、“线”、“面”结合的社区减灾空间单元 | 第174页 |
6.1.4 实现“社区自助”、“国家公助”、“社会互助”的减灾治理模式 | 第174页 |
6.1.5 构筑“减灾常态化”的社区资本 | 第174-175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175页 |
6.2.1 案例参考方面 | 第175页 |
6.2.2 研究方法方面 | 第175页 |
6.2.3 调研对象方面 | 第175页 |
6.3 展望 | 第175-177页 |
6.3.1 适灾韧性理念下城市社区灾害脆弱性评价体系研究 | 第175-176页 |
6.3.2 适灾韧性理念下城市社区不同人群灾害脆弱性研究 | 第176页 |
6.3.3 适灾韧性理念下不同地域类型城市社区减灾建设研究 | 第176-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85页 |
附录 | 第185-188页 |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及实践项目 | 第188-190页 |
致谢 | 第190-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