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于代表性项目名录的规定 | 第9-10页 |
三、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法律性质 | 第10-11页 |
四、行政程序视角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第11-14页 |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退出机制理论分析 | 第14-22页 |
第一节 退出机制的概念、构成和特征 | 第14-16页 |
一、退出机制的概念和构成 | 第14-16页 |
二、退出机制的特征 | 第16页 |
第二节 退出机制的功能 | 第16-18页 |
一、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制度规定 | 第16-17页 |
二、促使传承人履行保护传承人的法律义务 | 第17页 |
三、改善各级政府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 | 第17-18页 |
四、减轻各级财政的供养负担 | 第18页 |
第三节 退出机制中的法律关系 | 第18-22页 |
一、退出机制中的法律关系主体 | 第19-20页 |
二、退出机制中的法律关系客体 | 第20页 |
三、退出机制中的法律关系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退出机制的立法现状和缺陷 | 第22-28页 |
第一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中退出机制的条款分析 | 第22-24页 |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十七条的解释分析 | 第22-23页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中退出机制条款概述 | 第23-24页 |
第二节 退出机制条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4-28页 |
一、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退出机制条款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二、问题原因分析 | 第25-28页 |
第三章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退出机制的完善 | 第28-38页 |
第一节 设立退出机制的方式 | 第28-33页 |
一、退出机制条款的性质 | 第28页 |
二、退出机制的相关术语 | 第28-32页 |
三、退出机制条款的设置方式 | 第32-33页 |
第二节 退出机制的适用条件 | 第33-34页 |
一、移除的适用条件 | 第33页 |
二、撤回的适用条件 | 第33-34页 |
三、撤销的适用条件 | 第34页 |
第三节 退出机制的行政程序 | 第34-36页 |
一、退出程序的启动 | 第34-35页 |
二、启动退出程序的实质要件 | 第35页 |
三、先行程序 | 第35页 |
四、对拟退出项目的审议 | 第35页 |
五、听取相关方的意见 | 第35页 |
六、提前告知退出决定的内容和理由 | 第35-36页 |
七、作出退出决定并公布 | 第36页 |
第四节 退出机制的法律救济 | 第36-38页 |
一、下级政府及行政机关对退出决定享有的救济权 | 第36页 |
二、代表性传承人的法律救济权 | 第36-38页 |
余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后记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