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区页岩气开采浅层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7-29页 |
2.1 自然概况 | 第17-25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7-18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8-19页 |
2.1.3 气象水文 | 第19-21页 |
2.1.4 地质构造 | 第21-23页 |
2.1.5 水文地质 | 第23-25页 |
2.2 行政规划 | 第25页 |
2.3 社会经济 | 第25页 |
2.4 含气页岩层地质特征 | 第25-27页 |
2.5 岑巩区块页岩气开采现状 | 第27-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法 | 第29-51页 |
3.1 地下水污染风险概念 | 第29-30页 |
3.2 评价影响因素 | 第30-32页 |
3.3 本质脆弱性评价 | 第32-38页 |
3.3.2 评价方法选取 | 第36-37页 |
3.3.3 评价指标确定 | 第37-38页 |
3.4 污染源危害性评价 | 第38-45页 |
3.4.1 污染源来源 | 第38-39页 |
3.4.2 特征污染物筛选 | 第39-42页 |
3.4.3 评价方法 | 第42-44页 |
3.4.4 评价指标确定 | 第44-45页 |
3.5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5-49页 |
3.5.1 本质脆弱性指标权重 | 第47-48页 |
3.5.2 污染源危害性指标权重 | 第48-49页 |
3.6 评价体系建立 | 第49-5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指标数据获取 | 第51-59页 |
4.1 数据资料收集 | 第51-52页 |
4.2 地形坡度数据获取 | 第52-55页 |
4.3 覆盖层类型数据获取 | 第55-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 第59-71页 |
5.1 本质脆弱性评价 | 第59-65页 |
5.1.1 覆盖层类型 | 第59-60页 |
5.1.2 地貌类型 | 第60-61页 |
5.1.3 年降雨量 | 第61页 |
5.1.4 地形坡度 | 第61-62页 |
5.1.5 含水层岩溶发育程度 | 第62-63页 |
5.1.6 土壤介质类型 | 第63-64页 |
5.1.7 本质脆弱性评价结果 | 第64-65页 |
5.2 污染源危害性评价 | 第65-67页 |
5.3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 | 第67-69页 |
5.4 评价结果合理性分析 | 第69页 |
5.5 研究方法适用条件 | 第69-7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6.2 建议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 个人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