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波相位差分定位接收机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GNSS相对定位模型 | 第12-13页 |
1.2.2 GNSS数据预处理 | 第13-14页 |
1.2.3 整周模糊度解算方法 | 第14-15页 |
1.3 本文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第2章 精密定位的数学模型 | 第16-28页 |
2.1 卫星导航系统观测模型 | 第16-18页 |
2.1.1 码伪距观测定位 | 第16-17页 |
2.1.2 载波相位差分定位 | 第17-18页 |
2.2 卫星导航系统数学模型 | 第18-21页 |
2.2.1 非差观测模型 | 第18-19页 |
2.2.2 组合观测量特性 | 第19-20页 |
2.2.3 差分观测量 | 第20-21页 |
2.3 相对定位误差源和修正模型 | 第21-26页 |
2.3.1 误差源分类 | 第21-23页 |
2.3.2 卫星钟差误差 | 第23-24页 |
2.3.3 卫星天线相位误差 | 第24页 |
2.3.4 电离层传输时延修正 | 第24-25页 |
2.3.5 对流层折射时延修正 | 第25-26页 |
2.3.6 多路径效应 | 第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相位差分定位周跳探测研究 | 第28-48页 |
3.1 概述 | 第28页 |
3.2 周跳检验量选取 | 第28-31页 |
3.2.1 周跳定义和来源 | 第28-29页 |
3.2.2 周跳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3 影响周跳的因素 | 第30页 |
3.2.4 周跳检测量组合 | 第30-31页 |
3.3 双频组合周跳探测方法 | 第31-35页 |
3.3.1 MW组合法 | 第31-33页 |
3.3.2 无电离层组合法去除粗差 | 第33-34页 |
3.3.3 无几何组合周跳修复算法 | 第34页 |
3.3.4 电离层残差法 | 第34-35页 |
3.4 自适应阈值电离层残差法 | 第35-37页 |
3.5 双频载波组合量探测周跳 | 第37-38页 |
3.6 算例分析 | 第38-47页 |
3.6.1 MW组合法实验结果 | 第38-42页 |
3.6.2 电离层残差法实验结果 | 第42-45页 |
3.6.3 双频数据预处理组合法实验结果 | 第45-4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整周模糊度解算方法 | 第48-70页 |
4.1 整周模糊度解算方法类别 | 第48-50页 |
4.2 模糊度确立的过程 | 第50-51页 |
4.3 双频模糊度确定方法分析比较 | 第51-59页 |
4.3.1 ROUND算法 | 第51页 |
4.3.2 SIGMA算法 | 第51-52页 |
4.3.3 FARA法 | 第52-53页 |
4.3.4 准电离层(QIF)算法 | 第53-54页 |
4.3.5 MW方法 | 第54-55页 |
4.3.6 LAMBDA法 | 第55-59页 |
4.3.7 各模糊度解算方法的比较 | 第59页 |
4.4 改良LAMBDA法 | 第59-68页 |
4.4.1 整数最小二乘理论 | 第60-61页 |
4.4.2 LAMBDA法的典型搜索策略 | 第61-64页 |
4.4.3 改进型BOOTSTRAP搜索方法 | 第64-67页 |
4.4.4 改良法联合SE-VB法解算模糊度 | 第67-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