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用光伏发电系统及智能一体机研究与开发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绪论 | 第18-25页 |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8-19页 |
| 1.2 光伏产业的国内外现状 | 第19-22页 |
| 1.3 本文要研究的光伏产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 第22-23页 |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 2 户用光伏发电系统 | 第25-33页 |
| 2.1 光伏发电基本原理及其输出特性 | 第25-27页 |
| 2.1.1 光伏电池的基本特性 | 第25-26页 |
| 2.1.2 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 | 第26-27页 |
| 2.2 户用光伏发电系统分类 | 第27-29页 |
| 2.3 户用光伏发电系统安装类型 | 第29-31页 |
| 2.4 户用光伏发电系统发展的新方向 | 第31-32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3 关于智能一体机的研究 | 第33-43页 |
| 3.1 智能一体机结构组成 | 第33-34页 |
| 3.2 智能一体机并离网切换 | 第34-35页 |
| 3.3 太阳能电池板串并联切换 | 第35-36页 |
| 3.4 基于单片机控制器的研究 | 第36-40页 |
| 3.4.1 STM32F103ZET6单片机介绍 | 第36-38页 |
| 3.4.2 控制模块 | 第38-40页 |
| 3.5 单片机驱动原理 | 第40页 |
| 3.6 单片机控制原理框图 | 第40-41页 |
| 3.7 主控制器工作运行 | 第41-42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4 户用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和应用 | 第43-67页 |
| 4.1 用户负载用电量调查和计算 | 第43-44页 |
| 4.2 数据采集和计算 | 第44-50页 |
| 4.2.1 实际环境探勘和气候数据调查 | 第44-46页 |
| 4.2.2 户用光伏发电量计算 | 第46-50页 |
| 4.3 户用光伏系统设备选型 | 第50-56页 |
| 4.3.1 太阳能电池板选型 | 第50-51页 |
| 4.3.2 逆变器的选型 | 第51-53页 |
| 4.3.3 蓄电池的选型 | 第53-55页 |
| 4.3.4 光伏电缆的选型 | 第55-56页 |
| 4.4 太阳能电池板的排版布置 | 第56-61页 |
| 4.4.1 阴影计算 | 第56-58页 |
| 4.4.2 光伏阵列布置 | 第58-60页 |
| 4.4.3 光伏组件串并联确定 | 第60-61页 |
| 4.5 光伏发电政策与建设类型 | 第61-63页 |
| 4.5.1 光伏发电相关政策 | 第61页 |
| 4.5.2 工程建设类型 | 第61-63页 |
| 4.6 防雷与接地 | 第63页 |
| 4.7 项目经济分析 | 第63-66页 |
| 4.7.1 工程建设类型 | 第63-65页 |
| 4.7.2 发电效益分析 | 第65-66页 |
| 4.8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5 户用光伏发电系统的改进优化 | 第67-77页 |
| 5.1 光伏系统中阴影遮挡的问题 | 第67-68页 |
| 5.1.1 热斑效应 | 第67页 |
| 5.1.2 光伏发电效率影响 | 第67-68页 |
| 5.2 微逆变器的应用 | 第68-71页 |
| 5.2.1 传统逆变器的问题 | 第68-69页 |
| 5.2.2 微逆变器的简介 | 第69页 |
| 5.2.3 微逆变器的选型 | 第69-71页 |
| 5.3 功率优化器的应用 | 第71-73页 |
| 5.3.1 功率优化器的简介 | 第71页 |
| 5.3.2 功率优化器的选型 | 第71-73页 |
| 5.4 储能设备的优化改进 | 第73-76页 |
| 5.4.1 储能设备种类和发展 | 第73-74页 |
| 5.4.2 锂电池的选型 | 第74-75页 |
| 5.4.3 锂电池在户用光伏系统应用策略 | 第75-76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 6.1 结论与创新点 | 第77页 |
| 6.2 创新点摘要 | 第77-78页 |
| 6.3 展望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作者简介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