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基本有机化学工业论文--脂肪族化合物(无环化合物)的生产论文--脂肪族醛和酮(羰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论文--脂肪族醛论文

正己醇催化脱氢制备正己醛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前言第9-18页
   ·正己醛合成的研究意义第9页
   ·正己醛的合成路线第9-11页
     ·己酸钙酸化还原法第9页
     ·溴代烷制备法第9-10页
     ·氯代烷制备法第10页
     ·正己醇催化氧化法第10页
     ·正己醇催化脱氢法第10-11页
   ·醇类催化氧化制醛第11-15页
     ·催化剂研究第11-12页
     ·氧化剂研究第12-15页
   ·醇类催化脱氢制醛第15-16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6-17页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7-18页
第二章 催化机理第18-23页
   ·本研究中的催化剂概论第18页
   ·MgAl_2O_4/γ-Al_2O_3催化剂第18-19页
     ·γ-Al_2O_3在正己醇脱氢过程中的作用第18-19页
     ·MgAl_2O_4负载对MgAl_2O_4/γ-Al_2O_3催化剂的影响第19页
   ·CuO-ZnO/y-Al_2O_3催化剂的催化机理探讨第19-21页
     ·CuO-ZnO/γ-Al_2O_3催化剂反应前的还原第19-20页
     ·CuO-ZnO/γ-Al_2O_3催化剂中ZnO的作用第20页
     ·CuO-ZnO/γ-Al_2O_3催化剂作用时正己醇的反应机理第20-21页
   ·CU_2O/MgO催化剂的催化机理探讨第21-23页
第三章 实验部分第23-28页
   ·实验药品第23页
   ·实验装置第23-24页
   ·实验方法第24页
   ·催化剂制备第24-26页
     ·本实验采用浸渍法的依据第25页
     ·本实验催化剂制备的主要步骤第25-26页
   ·分析检测第26-27页
   ·催化剂的表征第27页
   ·评价指标第27-28页
第四章 尖晶石型催化剂催化脱氢制备正己醛研究第28-36页
   ·概述第28页
   ·催化剂筛选第28-30页
     ·载体性质第28-29页
     ·MgAl_2O_4/γ-Al_2O_3的酸碱性第29页
     ·催化剂活性比较第29-30页
   ·催化剂的表征第30页
   ·MgAl_2O_4/γ-Al_2O_3催化下影响正己醇催化脱氢过程的因素第30-35页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第30-31页
     ·载运气N_2吹扫速度的考察第31-32页
     ·MgAl_2O_4负载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32-33页
     ·空速对反应的影响第33-34页
     ·催化剂稳定性的考察第34页
     ·金属助剂Pd对MgAl_2O_4/γ-Al_2O_3型催化剂的改性研究第34-35页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五章 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脱氢制备正己醛研究第36-47页
   ·概述第36页
   ·催化剂的表征第36-37页
   ·催化剂筛选第37-41页
     ·催化剂载体选择第37-38页
     ·主催化剂筛选第38-39页
     ·助催化剂筛选第39-40页
     ·第二助催化剂的引入对于反应的影响第40-41页
   ·催化剂制备条件第41-43页
     ·浸渍时间的考察第41-42页
     ·浸渍液浓度的考察第42页
     ·焙烧温度的影响第42-43页
   ·影响正己醇催化脱氢过程的因素考察第43-46页
     ·反应温度影响第43-44页
     ·空速对正己醇脱氢反应的影响第44-45页
     ·催化剂稳定性考察第45-46页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六章 亚铜金属催化剂催化脱氢制备正己醛研究第47-58页
   ·概述第47页
   ·催化剂的表征第47-49页
   ·Cu(Ⅰ)/MgO催化剂的制备第49-54页
     ·催化剂载体第49页
     ·Cu(Ⅰ)/MgO催化剂制备原理第49页
     ·制备Cu_2O的反应温度对催化剂的影响第49-50页
     ·制备Cu_2O的物料配比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第50-52页
     ·Cu(Ⅰ)/MgO催化剂制备方法第52页
     ·主催化剂筛选第52-53页
     ·助催化剂筛选第53-54页
   ·影响正己醇催化脱氢反应的因素考察第54-57页
     ·催化剂活性成分铜含量对反应的影响第54-55页
     ·反应温度对正己醇脱氢过程的影响第55页
     ·反应空速对正己醇脱氢过程的影响第55-56页
     ·催化剂稳定性的测试第56-57页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结论第58-59页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3-64页
致谢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甲基丙烯酸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分离纯化和载药中的初步应用
下一篇:甲烷氧化酯化制醋酸甲酯新合成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