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视阈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建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导言 | 第10-18页 |
|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 1.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 2.现实意义 | 第12页 |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2-16页 |
| 1.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2-14页 |
| 2.国外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4-16页 |
| (三)论文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16-18页 |
| 1.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2.创新与特色 | 第17-18页 |
| 一、公正视阈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建构的特征及意义 | 第18-32页 |
| (一)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建构的公正起点 | 第18-24页 |
| 1.中国古代对天人关系的探索 | 第19-21页 |
| 2.西方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 | 第21-22页 |
| 3.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 | 第22-24页 |
| (二)公正视阈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建构的特征 | 第24-28页 |
| 1.人与自然在主客体地位上存在差别 | 第24-25页 |
| 2.调节对象的单向度规范模式 | 第25-27页 |
| 3.操作主体通过人得以实现 | 第27-28页 |
| 4.以人的认识能力为评价标准 | 第28页 |
| (三)公正视阈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建构的意义 | 第28-32页 |
| 1.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第29-30页 |
| 2.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第30-31页 |
| 3.有利于人的自我完善 | 第31-32页 |
| 二、公正视阈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建构的基本要求 | 第32-48页 |
| (一)公正的伦理解读 | 第32-37页 |
| 1.公正的内涵 | 第32-33页 |
| 2.公正与公平、平等、正义的差异辨析 | 第33-35页 |
| 3.个体公正与社会公正 | 第35-37页 |
| (二)公正视阈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建构的基本要求 | 第37-48页 |
| 1.以人为本 | 第37-41页 |
| 2.可持续存在与可持续发展 | 第41-44页 |
| 3.平衡和谐 | 第44-48页 |
| 三、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建构的公正范式 | 第48-61页 |
| (一)树立全新的公正理念 | 第49-53页 |
| 1.确立一种公正对待人的理念 | 第49-50页 |
| 2.确立一种公正对待自然的理念 | 第50-52页 |
| 3.确立一种公正对待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念 | 第52-53页 |
| (二)合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 | 第53-56页 |
| 1.主体能动性是基于人自身的需要 | 第53-54页 |
| 2.主体能动性是自然对人的基本诉求 | 第54-55页 |
| 3.人主体能动性的合理发挥 | 第55-56页 |
|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第56-61页 |
| 1.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环境保护 | 第56-57页 |
| 2.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坚持倡导绿色消费 | 第57-59页 |
| 3.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健全相关环保法规 | 第59-61页 |
| 结语 | 第61-62页 |
| 注释 | 第62-65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1.参考书目 | 第65-66页 |
| 2.参考文章 | 第66-6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