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荧光分析技术的概述 | 第13页 |
1.2 荧光探针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荧光探针技术的概述 | 第13-14页 |
1.2.2 荧光探针技术的原理与探针种类 | 第14-15页 |
1.2.3 荧光探针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 第15-16页 |
1.3 生物传感器的概述 | 第16页 |
1.3.1 生物传感器简介及其结构 | 第16页 |
1.3.2 荧光生物传感器的发展 | 第16页 |
1.4 石墨烯的概述 | 第16-18页 |
1.4.1 石墨烯简介及制备 | 第16-17页 |
1.4.2 石墨烯的应用 | 第17页 |
1.4.3 基于氧化石墨烯的荧光探针技术 | 第17-18页 |
1.5 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6 本文拟开展的工作 | 第19-21页 |
第2章 基于GO-荧光探针技术用MBN的检测与分析 | 第21-36页 |
2.1 前言 | 第21页 |
2.2 实验准备部分 | 第21-23页 |
2.2.1 基于氧化石墨烯分子探针技术检测绿豆酶的实验原理 | 第21-23页 |
2.2.2 试剂与仪器 | 第23页 |
2.3 实验方法部分 | 第23-27页 |
2.3.1 溶液的配制与实验材料及其器皿的准备 | 第23-24页 |
2.3.2 荧光强度测定的方法 | 第24页 |
2.3.3 绿豆核酸酶的可行性分析以及添加顺序的考察 | 第24页 |
2.3.4 GO淬灭荧光效率的考察 | 第24页 |
2.3.5 绿豆核酸酶动力学的研究 | 第24-25页 |
2.3.6 绿豆核酸酶抑制剂的筛选 | 第25页 |
2.3.7 银染的方法验证实验的准确性 | 第25页 |
2.3.8 绿豆芽培养 | 第25-26页 |
2.3.9 绿豆芽细胞裂解液的提取 | 第26页 |
2.3.10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26页 |
2.3.11 细胞提取液的检测 | 第26-27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7-35页 |
2.4.1 可行性分析 | 第27页 |
2.4.2 GO浓度的优化 | 第27-28页 |
2.4.3 酶浓度的优化以及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28-30页 |
2.4.4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影响 | 第30-31页 |
2.4.5 MNB的动力学曲线的建立 | 第31页 |
2.4.6 抑制剂的筛选 | 第31-32页 |
2.4.7 金属离子对MBN活力的影响 | 第32-33页 |
2.4.8 绿豆芽的培育以及抑制剂的筛选 | 第33-34页 |
2.4.9 荧光法检测绿豆芽提取物中MBN | 第34-35页 |
2.5 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基于GO-荧光探针技术用于DNase Ⅰ的定量分析 | 第36-51页 |
3.1 前言 | 第36页 |
3.2 实验准备部分 | 第36-39页 |
3.2.1 基于GO-荧光探针技术检测DNase Ⅰ活性的实验原理 | 第37-38页 |
3.2.2 仪器和试剂 | 第38-39页 |
3.3 实验方法部分 | 第39-41页 |
3.3.1 溶液的配制与实验器皿的处理 | 第39页 |
3.3.2 荧光强度测定的方法 | 第39页 |
3.3.3 DNase Ⅰ的可行性分析以及添加顺序的考察 | 第39-40页 |
3.3.4 GO淬灭荧光效率的考察 | 第40页 |
3.3.5 DNase Ⅰ热动力学的研究 | 第40页 |
3.3.6 DNase Ⅰ抑制剂的筛选 | 第40页 |
3.3.7 银染的方法验证实验的准确性 | 第40-41页 |
3.3.8 肿瘤细胞的培养与处理方法 | 第41页 |
3.3.9 检测复杂样品中的DNase Ⅰ的活性 | 第4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1-50页 |
3.4.1 不同荧光探针对DNase Ⅰ检测的信背比考察 | 第41-42页 |
3.4.2 关于GO淬灭效率的考察 | 第42-44页 |
3.4.3 酶体系实验以及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44-45页 |
3.4.4 酶的热动力学分析 | 第45-46页 |
3.4.5 抗生素对DNase Ⅰ活力的影响 | 第46-47页 |
3.4.6 金属离子的筛选以及浓度条件的考察 | 第47-48页 |
3.4.7 结晶紫对DNase Ⅰ的影响考察 | 第48-49页 |
3.4.8 胃癌细胞以及胶质瘤细胞组织样品的检测 | 第49-50页 |
3.4.9 血清样品中DNase Ⅰ活性检测 | 第50页 |
3.5 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基于GO-荧光探针的RNase H活性分析方法建立及其应用 | 第51-64页 |
4.1 前言 | 第51页 |
4.2 实验准备部分 | 第51-54页 |
4.2.1 实验设计原理 | 第51-53页 |
4.2.2 试剂与仪器 | 第53-54页 |
4.3 实验方法部分 | 第54-57页 |
4.3.1 荧光检测 | 第54页 |
4.3.2 溶液的配制与实验器皿的处理 | 第54页 |
4.3.3 RNase H活性实验 | 第54页 |
4.3.4 RNase H的可行性分析以及添加顺序的考察 | 第54-55页 |
4.3.5 GO淬灭荧光效率的考察 | 第55页 |
4.3.6 RNA酶H热动力学的研究 | 第55页 |
4.3.7 RNase H抑制剂的筛选 | 第55页 |
4.3.8 肿瘤细胞的培养与处理方法 | 第55-56页 |
4.3.9 银染的方法验证实验的准确性 | 第56页 |
4.3.10 检测复杂样品中的RNase H的活性 | 第56-57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7-63页 |
4.4.1 得到信噪比比较高的探针 | 第57页 |
4.4.2 GO优化以及淬灭效率的考察 | 第57-58页 |
4.4.3 酶浓度的优化 | 第58-59页 |
4.4.4 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59页 |
4.4.5 RNase H的热动力学研究 | 第59-60页 |
4.4.6 金属离子对RNase H活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4.4.7 RNase H抑制剂的筛选 | 第61-62页 |
4.4.8 细胞样品和血清样品RNase H含量的测定 | 第62-63页 |
4.5 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发表论文和专利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