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4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CO_2捕集技术 | 第16-19页 |
1.3 CO_2固体吸收材料 | 第19-32页 |
1.3.1 多孔碳质材料 | 第21-23页 |
1.3.2 金属-有机框架(MOFs) | 第23-24页 |
1.3.3 多孔有机聚合物(POPs) | 第24-28页 |
1.3.4 聚离子液体(PILs) | 第28-32页 |
1.4 课题的提出 | 第32-34页 |
第2章 聚离子液体单体的ATRP聚合 | 第34-43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34-37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34-35页 |
2.1.2 P[METAC][Cl]的ATRP聚合 | 第35页 |
2.1.3 P[VBTMA][Cl]的ATRP聚合 | 第35-36页 |
2.1.4 样品的表征与测试 | 第36-37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7-42页 |
2.2.1 P[METAC][Cl]的结构表征 | 第37-39页 |
2.2.2 P[VBTMA][Cl]的结构表征 | 第39-41页 |
2.2.3 聚离子液体单体的ATRP反应机理研究 | 第41-4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聚氨基酸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其对CO_2的吸收性能 | 第43-60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44-46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44页 |
3.1.2 聚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铵甘氨酸(P[METAC][Gly])的制备 | 第44-45页 |
3.1.3 聚苄乙烯基三甲基铵氨基酸离子液体(P[VBTMA][AA])的制备 | 第45页 |
3.1.4 样品的表征与测试 | 第45-46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6-58页 |
3.2.1 聚氨基酸离子液体的结构表征 | 第46-49页 |
3.2.2 聚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 | 第49-51页 |
3.2.3 P[VBTMA][AA]的孔结构 | 第51-53页 |
3.2.4 聚离子液体的CO_2吸收能力 | 第53-5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4章 P[VBTMA][AA]-Cu络合物的制备其对CO_2的吸收性能 | 第60-66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60-61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60页 |
4.1.2 P[VBTMA][AA]-Cu络合物的制备 | 第60页 |
4.1.3 纤维状络合物的制备 | 第60-61页 |
4.1.4 样品的表征与测试 | 第61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1-65页 |
4.2.1 纤维状络合物形貌的表征 | 第61-62页 |
4.2.2 络合物P[VBTMA][Asp]-Cu(4:1)的孔结构 | 第62-63页 |
4.2.3 铜的含量及氨基酸的种类对络合物CO_2吸收性能的影响 | 第63-64页 |
4.2.4 络合物对CO_2的吸附性能 | 第64-6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聚季铵盐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吸收性能的研究 | 第66-72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66-67页 |
5.1.1 实验试剂 | 第66页 |
5.1.2 多孔PVBTMA-co-DVB的制备 | 第66-67页 |
5.1.3 多孔PVBTMA-co-DVB表面接枝Gly | 第67页 |
5.1.4 样品的表征与测试 | 第67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7-71页 |
5.2.1 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67-68页 |
5.2.2 DVB的含量对PVBTMA-co-DVB交联度的影响 | 第68-69页 |
5.2.3 对PVBTMA-co-DVB孔结构的影响因素 | 第69-70页 |
5.2.4 PVBTMA-co-DVB接枝氨基酸后对CO_2的吸收能力 | 第70-7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全文小结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