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弯薄壁型钢结构火灾数值模拟及疏散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简介 | 第15-16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20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20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1 国内抗火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2 国外抗火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火灾过程的计算模拟理论 | 第25-39页 |
2.1 火灾科学理论基础 | 第25-31页 |
2.1.1 火灾发展的过程 | 第25-27页 |
2.1.2 可燃物的火灾燃烧特点 | 第27-31页 |
2.2 火灾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 第31-33页 |
2.3 火灾过程的场模拟程序-FDS | 第33-35页 |
2.3.1 FDS场模拟软件的介绍 | 第33-34页 |
2.3.2 FDS模拟程序的计算流程 | 第34-35页 |
2.3.3 FDS模型的控制方程 | 第35页 |
2.4 高温下冷弯薄壁型钢的特性 | 第35-39页 |
2.4.1 高温下冷弯薄壁型钢的力学性能 | 第35-37页 |
2.4.2 高温下冷弯薄壁型钢的物理性能 | 第37-39页 |
第三章 火灾工况设计 | 第39-47页 |
3.1 建筑物概述 | 第39-40页 |
3.2 火源辨识及火灾隐患分析 | 第40-42页 |
3.2.1 火源的定义及分类 | 第40-41页 |
3.2.2 火源的危害性 | 第41页 |
3.2.3 火灾隐患 | 第41页 |
3.2.4 火源与火灾隐患关系 | 第41-42页 |
3.3 火灾工况设计的原则及步骤 | 第42-43页 |
3.3.1 火灾工况设计的原则 | 第42页 |
3.3.2 火灾工况设计的步骤 | 第42-43页 |
3.4 火源位置的设定 | 第43-45页 |
3.5 火灾增长速率及热释放速率分析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火灾蔓延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47-64页 |
4.1 PyroSim建模 | 第47-49页 |
4.1.1 PyroSim软件简介 | 第47页 |
4.1.2 建筑物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4.1.3 模型网格的划分 | 第48-49页 |
4.2 模型设置的参数 | 第49页 |
4.3 主要影响参数 | 第49-52页 |
4.3.1 烟气层高度 | 第49页 |
4.3.2 热辐射 | 第49-50页 |
4.3.3 对流热 | 第50页 |
4.3.4 烟气毒气 | 第50-51页 |
4.3.5 能见度 | 第51-52页 |
4.4 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2-62页 |
4.4.1 工况一 | 第52-57页 |
4.4.2 工况二 | 第57-62页 |
4.5 火灾模拟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第五章 人员安全疏散的模拟分析 | 第64-82页 |
5.1 安全疏散研究的判定标准 | 第64-65页 |
5.1.1 人员安全疏散分析的目的 | 第64-65页 |
5.1.2 人员安全疏散分析的性能判定标准 | 第65页 |
5.2 疏散路径 | 第65-66页 |
5.3 疏散参数 | 第66-67页 |
5.3.1 人员疏散密度及人员容量 | 第66-67页 |
5.3.2 人员疏散速度 | 第67页 |
5.4 疏散时间 | 第67-69页 |
5.4.1 报警时间 | 第68页 |
5.4.2 人员的疏散预动时间 | 第68页 |
5.4.3 识别时间 | 第68-69页 |
5.5 计算模拟分析 | 第69-78页 |
5.5.1 疏散软件PathFinder软件介绍 | 第69-70页 |
5.5.2 疏散模型建立 | 第70-72页 |
5.5.3 疏散时间模拟 | 第72-78页 |
5.6 建筑火灾安全性评定及风险评估 | 第78-82页 |
5.6.1 火灾风险评估的流程 | 第79页 |
5.6.2 风险评估 | 第79-80页 |
5.6.3 防火对策及建议 | 第80-8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5页 |
6.1 结论 | 第82-83页 |
6.2 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