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导论 | 第7-1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3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第10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0页 |
1.4 研究的方法与结构 | 第10-11页 |
1.5 研究的特色与理论创新 | 第11-12页 |
2 视觉补偿效应下的原型空间 | 第12-28页 |
2.1 理论背景 | 第12-14页 |
2.2 关于量化的单位 | 第14页 |
2.3 空间的心理形成 | 第14-16页 |
2.4 视觉补偿效应 | 第16-22页 |
2.4.1 同平面下的点、线视觉补偿 | 第16-17页 |
2.4.2 不同平面下的点、线视觉补偿 | 第17-18页 |
2.4.3 线与面的视觉补偿 | 第18-20页 |
2.4.4 面与体的视觉补偿 | 第20-22页 |
2.5 原型空间的界定 | 第22-25页 |
2.5.1 一个实面时的情况 | 第22-23页 |
2.5.2 两个实面时的情况 | 第23-24页 |
2.5.3 三个实面时的情况 | 第24页 |
2.5.4 点、线、面共同作用下的情况 | 第24-25页 |
2.6 其他关于基本空间的判定方法 | 第25-26页 |
2.7 原型空间的配置 | 第26-28页 |
3 形体场研究 | 第28-49页 |
3.1“场”的概念 | 第28页 |
3.2 建筑的场效应 | 第28-29页 |
3.3 以芦原义信相关理论作为前提 | 第29-31页 |
3.4 场的量化 | 第31-40页 |
3.4.1 D/H理论的局限 | 第31-32页 |
3.4.2 平行面的视觉成像量化法 | 第32-35页 |
3.4.3 透视下的视觉成像量化法 | 第35-40页 |
3.5 复合形体场的量化 | 第40-41页 |
3.6 场的效用 | 第41-43页 |
3.7 建筑场的实证研究——以南昌市铜锣湾广场为例 | 第43-49页 |
3.7.1 基本情况 | 第43页 |
3.7.2 研究过程 | 第43-47页 |
3.7.3 小结 | 第47-49页 |
4 空间丰富性的量化评估 | 第49-55页 |
4.1 空间丰富性的概念 | 第49-50页 |
4.2 补偿系数 | 第50-52页 |
4.2.1 体积法 | 第50-51页 |
4.2.2 面积法 | 第51-52页 |
4.3 复合空间的丰富程度分析 | 第52-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