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假释制度研究--以立法为视角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序论 | 第8-11页 |
一、研究本文的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本文的意义 | 第9页 |
三、文章的结构 | 第9-11页 |
第一章 假释制度的概述 | 第11-22页 |
第一节 假释制度的演进历程 | 第11-14页 |
一、国外假释制度的产生及发展 | 第11-12页 |
二、我国假释制度的产生及演进 | 第12-14页 |
第二节 假释制度理论基础及意义 | 第14-22页 |
一、假释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二、假释制度的本质学说 | 第15-17页 |
(一)国家恩惠主义 | 第15-16页 |
(二)个人权利说 | 第16-17页 |
三、假释制度的意义 | 第17-22页 |
(一)执行刑罚的经济性 | 第18-20页 |
1.执行刑罚经济性的理论来源 | 第18-19页 |
2.执行刑罚经济性的现实必要 | 第19-20页 |
(二)执行刑罚的社会化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我国假释制度立法层面的缺陷 | 第22-31页 |
第一节 我国假释制度的立法及司法现状 | 第22-24页 |
一、我国假释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2-23页 |
二、我国假释制度司法实践层面的状况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我国假释制度的立法缺陷 | 第24-31页 |
一、假释条件的模糊性与限定性 | 第24-27页 |
(一)假释条件的模糊性 | 第24-25页 |
(二)假释条件的限定性 | 第25-27页 |
二、假释运用路径的障碍性 | 第27-28页 |
三、假释撤销条件有失合理性 | 第28-29页 |
四、未成年犯假释条件有失公平性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我国假释制度立法完善的建议 | 第31-42页 |
第一节 完善假释实体立法 | 第31-37页 |
一、放宽假释的适用条件 | 第31-34页 |
(一)假释具体条件的完善 | 第31页 |
(二)假释抽象条件的完善 | 第31-32页 |
(三)假释消极条件的完善 | 第32-34页 |
二、完善假释的撤销条件 | 第34-36页 |
(一)发现漏罪而撤销 | 第34-35页 |
(二)再犯新罪而撤销 | 第35页 |
(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而撤销 | 第35-36页 |
三、完善未成年犯假释制度 | 第36-37页 |
(一)缩短未成年犯的最低执行刑期 | 第36页 |
(二)取消适用假释的禁止规定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完善假释适用程序立法 | 第37-42页 |
一、增加假释提请权的主体 | 第38-39页 |
二、合理配置假释的决定权与撤销权 | 第39-40页 |
三、建立专业化的假释评估体系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