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9页 |
1.1 引言 | 第16-17页 |
1.2 3D培养技术 | 第17-20页 |
1.2.1 3D培养技术的定义 | 第17-18页 |
1.2.2 2D培养和器官型培养的局限性 | 第18-19页 |
1.2.3 3D培养的优势 | 第19-20页 |
1.3 3D培养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细胞自发性聚集 | 第20页 |
1.3.2 液体覆盖培养 | 第20-21页 |
1.3.3 微载体珠培养 | 第21页 |
1.3.4 预制支架培养 | 第21页 |
1.3.5 旋转烧瓶培养 | 第21页 |
1.3.6 旋转细胞培养系统 | 第21页 |
1.4 在3D培养中重构肿瘤微环境 | 第21-26页 |
1.4.1 肿瘤-基质的交互作用 | 第22-24页 |
1.4.2 细胞-细胞间黏附及信号分子 | 第24-26页 |
1.5 3D培养技术在肿瘤研究领域的应用 | 第26-27页 |
1.5.1 在肿瘤个体化医疗方面的应用 | 第26-27页 |
1.5.2 在肿瘤耐药性研究方面的应用 | 第27页 |
1.5.3 在肿瘤微血管形成方面研究的应用 | 第27页 |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基于Matrigel的前列腺癌3D培养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 第29-45页 |
2.1 前言 | 第29-3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0-38页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0-31页 |
2.2.2 细胞2D培养 | 第31-33页 |
2.2.3 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 | 第33-34页 |
2.2.4 基于Matrigel的细胞3D培养 | 第34-35页 |
2.2.5 台盼蓝拒染法 | 第35-36页 |
2.2.6 WST-8法 | 第36-38页 |
2.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8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8-43页 |
2.3.1 前列腺癌细胞生长曲线 | 第38-39页 |
2.3.2 3D培养细胞形态学分析 | 第39-40页 |
2.3.3 细胞增殖分析 | 第40-41页 |
2.3.4 药物对PC3细胞的增殖毒性分析 | 第41-43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基于Alginate-HA的前列腺癌3D培养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 第45-71页 |
3.1 前言 | 第45-4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6-55页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6-48页 |
3.2.2 细胞2D培养 | 第48页 |
3.2.3 基于Alginate-HA的细胞3D培养 | 第48-49页 |
3.2.4 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 | 第49-50页 |
3.2.5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 第50-52页 |
3.2.6 免疫荧光染色法(IF) | 第52-53页 |
3.2.7 荧光素酶法测定caspase-3含量 | 第53-54页 |
3.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4-55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55-67页 |
3.3.1 细胞形态学分析 | 第55-57页 |
3.3.2 肿瘤恶性表型生长因子表达分析 | 第57-59页 |
3.3.3 EMT过程分子标志物的表达 | 第59-67页 |
3.4 基于Alginate-HA的3D培养的细胞具有更强的凋亡耐受性 | 第67-69页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69-71页 |
第四章 体内外模型药效学一致性评价 | 第71-83页 |
4.1 前言 | 第71-7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2-75页 |
4.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72-73页 |
4.2.2 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抗肿瘤药物对其抑制作用研究 | 第73页 |
4.2.3 免疫组织化学法(IHC) | 第73-74页 |
4.2.4 凋亡蛋白表达量测定 | 第74-75页 |
4.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75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75-81页 |
4.4.1 抗肿瘤药物对PC3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 第75-77页 |
4.4.2 免疫组化阳性率分析 | 第77-79页 |
4.4.3 肿瘤细胞体内外培养模型的细胞凋亡情况分析 | 第79-81页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81-83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5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