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调度对支流库湾水温结构影响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空气温度 | 第13页 |
1.2.2 水面热通量 | 第13-14页 |
1.2.3 入库水温与水量 | 第14-15页 |
1.2.4 风力影响 | 第15页 |
1.2.5 对流扩散 | 第15-16页 |
1.2.6 人为因素 | 第16-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第19-27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9-22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2-27页 |
2.2.1 采样站位设置 | 第22-23页 |
2.2.2 采样频率及指标 | 第23页 |
2.2.3 计算公式 | 第23-27页 |
第3章 支流水温结构时空变化 | 第27-41页 |
3.1 水温结构时间变化 | 第27-31页 |
3.1.1 草堂河水温结构时间变化 | 第27-28页 |
3.1.2 梅溪河水温结构时间变化 | 第28-29页 |
3.1.3 朱衣河水温结构时间变化 | 第29-31页 |
3.2 水温结构空间变化 | 第31-37页 |
3.2.1 草堂河水温结构空间变化 | 第31-33页 |
3.2.2 梅溪河水温结构空间变化 | 第33-35页 |
3.2.3 朱衣河水温结构空间变化 | 第35-37页 |
3.3 水温结构稳定性 | 第37-39页 |
3.3.1 草堂河水温结构稳定性 | 第37-38页 |
3.3.2 梅溪河水温结构稳定性 | 第38页 |
3.3.3 朱衣河水温结构稳定性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支流库湾热收支 | 第41-70页 |
4.1 辐射通量 | 第41-46页 |
4.1.1 草堂河辐射通量 | 第41-43页 |
4.1.2 梅溪河辐射通量 | 第43-45页 |
4.1.3 朱衣河辐射通量 | 第45-46页 |
4.2 显热通量 | 第46-50页 |
4.2.1 草堂河显热通量 | 第46-48页 |
4.2.2 梅溪河显热通量 | 第48页 |
4.2.3 朱衣河显热通量 | 第48-50页 |
4.3 潜热通量 | 第50-52页 |
4.3.1 草堂河潜热通量 | 第50-51页 |
4.3.2 梅溪河潜热通量 | 第51页 |
4.3.3 朱衣河潜热通量 | 第51-52页 |
4.4 净热通量 | 第52-56页 |
4.4.1 草堂河净热通量 | 第52-54页 |
4.4.2 梅溪河净热通量 | 第54-55页 |
4.4.3 朱衣河净热通量 | 第55-56页 |
4.5 支流平流输运热量 | 第56-60页 |
4.5.1 草堂河平流输运热量 | 第56-58页 |
4.5.2 梅溪河平流输运热量 | 第58-59页 |
4.5.3 朱衣河平流输运热量 | 第59-60页 |
4.6 支流热含量 | 第60-68页 |
4.6.1 草堂河热含量 | 第60-63页 |
4.6.2 梅溪河热含量 | 第63-65页 |
4.6.3 朱衣河热含量 | 第65-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支流库热稳定性 | 第70-80页 |
5.1 支流热稳定性 | 第70-72页 |
5.1.1 草堂河热稳定性 | 第70-71页 |
5.1.2 梅溪河热稳定性 | 第71页 |
5.1.3 朱衣河热稳定性 | 第71-72页 |
5.2 水库不同时期支流热稳定性变化速率差异 | 第72-76页 |
5.2.1 草堂河热稳定性变化速率 | 第72-73页 |
5.2.2 梅溪河热稳定性变化速率 | 第73-74页 |
5.2.3 朱衣河热稳定性变化速率 | 第74-76页 |
5.3 支流不同位置热稳定性差异 | 第76-78页 |
5.3.1 支流河口热稳定性差异 | 第76页 |
5.3.2 支流中部热稳定性差异 | 第76-77页 |
5.3.3 支流上游热稳定性差异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展望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作者简介 | 第8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