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旋压机床进给系统的辅助装配工艺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5-19页 |
第2章 旋压机床进给系统装配模型建立 | 第19-31页 |
2.1 旋压机床进给系统结构 | 第19-20页 |
2.2 旋压机床进给系统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20-24页 |
2.2.1 自底向上的装配建模方法 | 第20页 |
2.2.2 参数化三维零件库的建立 | 第20-22页 |
2.2.3 旋压机床进给系统三维建模 | 第22-24页 |
2.3 装配信息模型建立 | 第24-30页 |
2.3.1 装配模型信息 | 第24-25页 |
2.3.2 零部件间装配关系分类 | 第25页 |
2.3.3 装配信息模型的表示方法 | 第25-28页 |
2.3.4 带公差信息的装配信息建模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装配序列规划 | 第31-49页 |
3.1 装配序列规划方法 | 第31-33页 |
3.1.1 基于优先约束关系的装配序列生成方法 | 第31-32页 |
3.1.2 拆分法 | 第32页 |
3.1.3 拆卸法 | 第32页 |
3.1.4 装配序列规划方法研究 | 第32-33页 |
3.2 子装配体识别 | 第33-35页 |
3.2.1 子装配体的定义及识别方法 | 第33-34页 |
3.2.2 基础件的确定 | 第34页 |
3.2.3 紧固件规则 | 第34-35页 |
3.3 几何可行性 | 第35-39页 |
3.3.1 零部件之间的拆卸约束问题 | 第35-36页 |
3.3.2 拆卸干涉矩阵的构建 | 第36-37页 |
3.3.3 旋轮座的可行序列分析 | 第37-39页 |
3.4 影响装配过程的因素 | 第39-41页 |
3.4.1 影响装配过程的主要因素 | 第39-40页 |
3.4.2 零部件装配过程的方便性 | 第40页 |
3.4.3 装配过程的重定向性 | 第40-41页 |
3.4.4 装配工具的可操作性 | 第41页 |
3.5 装配序列评价模型 | 第41-44页 |
3.5.1 零部件的角度 | 第42页 |
3.5.2 序列角度 | 第42-43页 |
3.5.3 装配序列的总评价 | 第43页 |
3.5.4 装配序列评价模型建立 | 第43-44页 |
3.6 旋压机床进给系统的装配序列分析 | 第44-4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装配路径规划 | 第49-63页 |
4.1 粒子群算法的基本描述 | 第49-50页 |
4.2 参数影响分析 | 第50-53页 |
4.2.1 种群规模的影响 | 第51页 |
4.2.2 惯性权重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3 学习因子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 装配路径规划建模 | 第53-55页 |
4.3.1 环境建模 | 第53-54页 |
4.3.2 路径规划定义及路径编码 | 第54-55页 |
4.4 粒子群初始化方法 | 第55-57页 |
4.5 适应值函数的确定 | 第57页 |
4.6 算法仿真及分析 | 第57-62页 |
4.6.1 仿真条件及参数的设置 | 第57-59页 |
4.6.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9-6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装配仿真及干涉检测 | 第63-81页 |
5.1 装配仿真理论建模 | 第63-68页 |
5.1.1 坐标系间的相互转换 | 第63页 |
5.1.2 三维图形的几何变换技术 | 第63-66页 |
5.1.3 装配动画关键帧的生成 | 第66-67页 |
5.1.4 装配仿真的工作流程 | 第67-68页 |
5.2 装配干涉检测 | 第68-77页 |
5.2.1 装配干涉产生的原因 | 第68页 |
5.2.2 装配干涉检测理论 | 第68-70页 |
5.2.3 基于UG的装配干涉检测技术 | 第70-72页 |
5.2.4 基于ADMAS的干涉检测方法研究 | 第72-77页 |
5.3 装配动画生成 | 第77-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