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31页 |
1 原生质体及其融合技术概述 | 第13-17页 |
1.1 原生质体的定义 | 第13页 |
1.2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 第13页 |
1.3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3.1 动物原生质体融合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3.2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3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3.4 食用蕈菌原生质体融合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2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路线及方法 | 第17-21页 |
2.1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17-19页 |
2.1.1 菌丝体的培养方式 | 第17页 |
2.1.2 菌龄 | 第17-18页 |
2.1.3 酶条件 | 第18-19页 |
2.2 原生质体的再生 | 第19页 |
2.3 亲本原生质体遗传标记 | 第19-21页 |
2.3.1 营养缺陷型遗传标记 | 第20页 |
2.3.2 灭活标记 | 第20页 |
2.3.3 抗药性标记 | 第20页 |
2.3.4 荧光染色标记 | 第20-21页 |
2.3.5 自然标记 | 第21页 |
3 原生质体融合方法 | 第21-23页 |
3.1 物理融合法 | 第21-22页 |
3.1.1 离心法 | 第21-22页 |
3.1.2 电容合法 | 第22页 |
3.1.3 激光诱导融合法 | 第22页 |
3.2 化学融合法 | 第22-23页 |
3.2.1 PEG-高pH-高Ca~(2+)诱导法 | 第22-23页 |
3.2.2 NaNO_3融合法 | 第23页 |
3.3 生物融合法 | 第23页 |
4 融合子的鉴定与检出 | 第23-26页 |
4.1 生物学鉴定法 | 第23-24页 |
4.1.1 菌落形态 | 第23-24页 |
4.1.2 颉颃实验 | 第24页 |
4.1.3 细胞学观察 | 第24页 |
4.1.4 出菇试验 | 第24页 |
4.2 生化鉴定法 | 第24-25页 |
4.2.1 同功酶电泳图谱分析 | 第24页 |
4.2.2 可溶性蛋白凝胶电泳图谱分析 | 第24-25页 |
4.3 分子生物学鉴定法 | 第25-26页 |
4.3.1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 第25页 |
4.3.2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 第25-26页 |
4.3.3 核酸脉冲电泳分析技术(PFGE) | 第26页 |
4.3.4 ERIC分子标记 | 第26页 |
3 两亲本菌株的概述 | 第26-29页 |
3.1 赤芝 | 第26-27页 |
3.2 印度块菌 | 第27-29页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9-31页 |
4.1 赤芝和印度块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双亲菌株液体培养基筛选 | 第31-43页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1.1.1 供试菌种 | 第31页 |
1.1.2 实验试剂 | 第31页 |
1.1.3 仪器设备 | 第31-32页 |
1.1.4 培养基 | 第32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1.2.1 菌种活化与提纯复壮 | 第32-33页 |
1.2.2 亲本菌株颉颃实验 | 第33页 |
1.2.3 转接液体培养基 | 第33页 |
1.2.4 菌丝体干重称量 | 第33页 |
1.3 亲本菌株液体培养基筛选 | 第33-35页 |
1.3.1 印度块菌液体培养基的筛选 | 第33-34页 |
1.3.2 赤芝液体培养基的筛选 | 第34-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1页 |
2.1 菌种的活化与提纯复壮 | 第35页 |
2.2 两亲本的颉颃实验 | 第35-36页 |
2.3 不同碳素营养对印度块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第36-37页 |
2.4 不同氮素营养对印度块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第37-38页 |
2.5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2.6 不同无机盐和维生素B1浓度对印度块菌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2.8 赤芝菌丝体液体培养基筛选 | 第40-41页 |
3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亲本菌株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 第43-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7页 |
1.1 材料 | 第43-44页 |
1.1.1 供试菌种 | 第43页 |
1.1.2 实验试剂 | 第43页 |
1.1.3 仪器设备 | 第43-44页 |
1.1.4 培养基(质量分数比) | 第44页 |
1.1.5 渗稳剂 | 第44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44-47页 |
1.2.1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44-45页 |
1.2.2 原生质体制—正交试验设计 | 第45-46页 |
1.2.3 再生培养基中渗透压稳定剂的种类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 | 第46-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6页 |
2.1 原生质体释放方式 | 第47-48页 |
2.2 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 | 第48-50页 |
2.3 原生质体最佳再生条件 | 第50-53页 |
2.4 不同渗稳剂对原生质体再生影响 | 第53-54页 |
2.5 原生质体再生过程 | 第54-55页 |
2.6 亲本菌丝体与再生菌丝体的颉颃 | 第55-56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56-58页 |
3.1 原生质体制备相关因素分析讨论 | 第56-57页 |
3.1.1 菌龄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56页 |
3.1.2 酶组成及浓度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56页 |
3.1.3 酶解温度及时间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56-57页 |
3.1.4 渗稳剂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57页 |
3.2 原生质体再生相关因素分析讨论 | 第57-58页 |
3.2.1 菌龄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 | 第57页 |
3.2.2 酶组成及浓度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 | 第57-58页 |
3.2.3 酶解温度及时间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 | 第58页 |
3.2.4 渗稳剂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 | 第58页 |
4 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原生质体灭活标记与融合 | 第60-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60页 |
1.1.1 两亲本原生质体 | 第60页 |
1.1.2 实验试剂 | 第60页 |
1.1.3 实验仪器 | 第60页 |
1.1.4 培养基 | 第60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60-61页 |
1.2.1 印度块菌原生质体热灭活标记 | 第60-61页 |
1.2.2 赤芝原生质体紫外灭活标记 | 第61页 |
1.2.3 原生质体融合 | 第61页 |
1.2.4 融合子检出 | 第6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8页 |
2.1 印度块菌热灭活标记结果 | 第62-63页 |
2.2 赤芝紫外灭活标记结果 | 第63-64页 |
2.3 两亲本原生质体融合 | 第64-68页 |
2.3.1 原生质体融合观察 | 第64-65页 |
2.3.2 不同因素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 | 第65-67页 |
2.3.3 融合子的检出 | 第67-68页 |
3 讨论 | 第68-69页 |
4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融合株的鉴定 | 第70-8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70-73页 |
1.1 供试菌种 | 第70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70-71页 |
1.2.1 实验用试剂配置 | 第71页 |
1.3 仪器设备 | 第71-72页 |
1.4 培养基配制 | 第72页 |
1.5 RAPD-PCR反应随机引物 | 第72页 |
1.6 ERIC-PCR反应引物 | 第72-73页 |
2 试验方法 | 第73-76页 |
2.1 双亲菌株菌落特征比较 | 第73页 |
2.2 颉颃实验 | 第73页 |
2.3 亲本及融合株菌丝体形态比较 | 第73页 |
2.4 亲本及融合株菌丝长势比较 | 第73页 |
2.5 RAPD与ERIC分子标记方法鉴定 | 第73-76页 |
2.5.1 亲本及融合子总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73-74页 |
2.5.2 PCR反应体系和程序 | 第74-75页 |
2.5.3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75-76页 |
2.5.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7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6-86页 |
3.1 双亲菌株与融合株菌落特征比较 | 第76-77页 |
3.2 颉颃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7-78页 |
3.3 双亲菌株与融合株菌丝形态比较 | 第78-79页 |
3.4 双亲菌株与融合株长势比较 | 第79-80页 |
3.5 DNA纯度检验 | 第80页 |
3.6 融合子与亲本遗传相似性分析 | 第80-86页 |
3.6.1 RAPD标记分析 | 第81-82页 |
3.6.2 ERIC标记 | 第82-83页 |
3.6.3 融合子与亲本遗传关系 | 第83-85页 |
3.6.4 聚类分析 | 第85-86页 |
4 讨论 | 第86页 |
5 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实验总结 | 第87-89页 |
1. 菌丝体最佳液体培养基筛选 | 第87页 |
2. 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 | 第87页 |
3. 原生质体的灭活标记 | 第87页 |
4. 融合株的鉴定 | 第87-88页 |
5. 实验需要改进的地方 | 第88页 |
7 实验创新点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