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科学、科学研究论文--科学研究理论论文--科学学论文

格里芬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1.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1.2 选题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3 研究现状分析第14-15页
    1.3 研究方法和路径第15-17页
        1.3.1 基本研究方法第15-16页
        1.3.2 研究结构安排第16-17页
        1.3.3 研究重点难点第17页
第二章 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概述第17-23页
    2.1 现代科学观第17-18页
    2.2 解构性后现代科学观第18-19页
    2.3 格里芬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第19-23页
        2.3.1 大卫·格里芬其人第19-20页
        2.3.2 格里芬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的基本特征第20-21页
        2.3.3 格里芬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的贡献第21-23页
第三章 格里芬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的产生第23-29页
    3.1 格里芬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的产生背景第23-24页
        3.1.1 现实背景第23页
        3.1.2 理论背景第23-24页
    3.2 格里芬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的科学依据第24-27页
        3.2.1 相对论第24-25页
        3.2.2 量子论第25页
        3.2.3 生态学第25-26页
        3.2.4 发生生物学第26-27页
    3.3 格里芬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的哲学基础第27-29页
        3.3.1 机体概念第27页
        3.3.2 有机哲学第27-29页
第四章 格里芬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范式的依据第29-41页
    4.1 广义经验论第29-34页
        4.1.1 广义经验论的来源第29-30页
        4.1.2 广义经验论的内涵第30-32页
        4.1.3 广义经验论的目的第32-34页
    4.2 整体有机论第34-37页
        4.2.1 机体思想的发展第34-35页
        4.2.2 整体有机论的内涵第35-36页
        4.2.3 整体有机论的意义第36-37页
    4.3 非感官知觉论第37-41页
        4.3.1 感官感知与非感官感知第37-38页
        4.3.2 非感官知觉论的内涵第38-40页
        4.3.3 非感官知觉论的意义第40-41页
第五章 对格里芬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的评价第41-53页
    5.1 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比较第41-43页
        5.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观第41-42页
        5.1.2 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异同第42-43页
    5.2 格里芬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的价值第43-46页
        5.2.1 人与自然统一第43-44页
        5.2.2 科学与人文统一第44-45页
        5.2.3 科学对社会的进步意义第45-46页
    5.3 格里芬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的影响第46-50页
        5.3.1 对西方的影响第46-48页
        5.3.2 对我国的影响第48-50页
    5.4 格里芬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的局限性第50-53页
        5.4.1 理论缺乏系统性第50页
        5.4.2 对灵魂的分析有待商榷第50-51页
        5.4.3 有待实践进一步检验第51-53页
第六章 结论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57-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ZD20研究院全成本预算管理方法研究
下一篇:天津市商业银行网点布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