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17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研究方法 | 第20-26页 |
2.1 相似权法 | 第21-22页 |
2.2 未确知测度模型 | 第22-24页 |
2.3 可视化表达与走访调研 | 第24-26页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6-32页 |
3.1 研究对象遴选 | 第26-27页 |
3.2 景区基本情况 | 第27-28页 |
3.3 气候条件 | 第28-29页 |
3.4 地质地貌 | 第29-30页 |
3.5 暴雨强度及频率 | 第30-31页 |
3.6 数据来源 | 第31-32页 |
第4章 秦岭山地景区暴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2-44页 |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2-33页 |
4.2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 第33-34页 |
4.3 指标体系框架 | 第34-37页 |
4.4 指标分析 | 第37-44页 |
第5章 秦岭山地景区暴雨防灾减灾能力评价 | 第44-68页 |
5.1 秦岭山地景区暴雨防灾减灾能力的计算 | 第44-52页 |
5.1.1 各级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44-51页 |
5.1.2 暴雨防灾减灾能力得分的计算 | 第51-52页 |
5.2 秦岭山地景区暴雨防灾减灾能力综合评价分析 | 第52-60页 |
5.2.1 一级指标能力评价与分析 | 第52-57页 |
5.2.2 综合能力评价与分析 | 第57-60页 |
5.3 秦岭南北山地景区暴雨防灾减灾能力差异性分析 | 第60-63页 |
5.4 秦岭东西山地景区暴雨防灾减灾能力差异性分析 | 第63-65页 |
5.5 秦岭山地景区暴雨灾害防治对策及建议 | 第65-68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8-7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8-69页 |
6.2 研究特色 | 第69-70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附录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