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商业广告中的两性社会性别呈现研究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0-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1.3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 相关理论及概念阐述 | 第17-24页 |
1.4.1 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理论 | 第17-18页 |
1.4.2 女性主义研究理论 | 第18-20页 |
1.4.3 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 | 第20-22页 |
1.4.4 性别和社会性别概念厘清 | 第22-24页 |
2. 研究设计及样本选择 | 第24-31页 |
2.1 研究目标及研究假设 | 第24-25页 |
2.1.1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2.1.2 研究假设 | 第24-25页 |
2.2 抽样方法及结果 | 第25-28页 |
2.2.1 抽样方法 | 第25-26页 |
2.2.2 样本选择结果 | 第26-28页 |
2.3 分析维度、分析单位及分析角度 | 第28-31页 |
2.3.1 分析维度及分析单位 | 第28-30页 |
2.3.2 分析角度 | 第30-31页 |
3. 统计数据及推论 | 第31-52页 |
3.1 数据统计 | 第31-41页 |
3.1.1 个体的人 | 第31-35页 |
3.1.2 家庭的人 | 第35-38页 |
3.1.3 社会的人 | 第38-41页 |
3.2 相关推论 | 第41-52页 |
3.2.1 两性的强弱对比问题 | 第41-44页 |
3.2.2 两性在家庭中的主次问题 | 第44-47页 |
3.2.3 两性在职场和社交场中的主次问题 | 第47-52页 |
4. 结语 | 第52-55页 |
4.1 两性:强与弱的对立程度 | 第52-53页 |
4.2 女性:作为家庭的“主妇” | 第53页 |
4.3 男性:作为职场和社交场的“主体”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