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动物学论文

我国东海及黄海典型贝类养殖区脂溶性贝毒特征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前言第12-14页
1. 文献综述第14-28页
    1.1 脂溶性贝毒概述第14-18页
        1.1.1 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Toxins,DST)第15页
        1.1.2 蛤毒素(Pectenotoxin,PTX)第15-16页
        1.1.3 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第16页
        1.1.4 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pirzcid,AZA)第16页
        1.1.5 短裸甲藻毒素(Brevetoxin,BTX)第16-17页
        1.1.6 螺环内酯毒素(Spirolides,SPX)第17页
        1.1.7 Gymnodimine毒素(GYM)第17-18页
    1.2 脂溶性贝毒的来源第18页
    1.3 脂溶性贝毒的分析方法第18-21页
        1.3.1 生物分析法第18-19页
        1.3.2 化学分析法第19-21页
    1.4 鳍藻研究概述第21-25页
        1.4.1 采集方法第21-22页
        1.4.2 形态特征第22-23页
        1.4.3 毒素组成第23-24页
        1.4.4 国内研究现状第24-25页
    1.5 固相吸附毒素跟踪技术(SPATT,Solid Phase Absorption Toxin Tracking)第25-26页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路线第26-28页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6页
        1.6.2 技术路线第26-28页
2. 东海典型养殖区及青岛近海鳍藻形态观察和毒素检测第28-41页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9-30页
    2.2 实验方法第30-33页
        2.2.1 鳍藻样品的采集与计数第30-31页
        2.2.2 鳍藻细胞的挑取第31页
        2.2.3 鳍藻的形态学观察第31页
        2.2.4 鳍藻的毒素提取第31-32页
        2.2.5 LC-MS/MS分析第32-33页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33-40页
        2.3.1 鳍藻的形态学鉴定第33-35页
        2.3.2 鳍藻的种群密度统计第35-37页
        2.3.3 鳍藻的毒素分析结果第37-40页
    2.4 小结第40-41页
3 典型贝类养殖区贝类体内脂溶性贝毒的组分特征第41-56页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1-42页
    3.2 实验方法第42-45页
        3.2.1 样品的采集第42页
        3.2.2 样品制备第42-43页
        3.2.3 LC-MS/MS分析条件第43-45页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45-55页
        3.3.1 东海典型贝类养殖区贝类毒素组分第45-54页
        3.3.2 青岛流清河近海贝类毒素组分第54-55页
    3.4 小结第55-56页
4. 应用SPATT技术监测水体中脂溶性毒素的研究第56-65页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56-57页
    4.2 实验方法第57-58页
        4.2.1 样品制备第57-58页
        4.2.2 LC-MS/MS分析第58页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58-64页
        4.3.1 SPATT样品的毒素分析结果第58-62页
        4.3.2 分级粒径的颗粒物毒素分析结果第62-64页
    4.4 小结第64-65页
5. 结论第65-66页
6. 创新与展望第66-67页
    6.1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66页
    6.2 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8页
致谢第78-79页
个人简历第79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筒柱藻生长、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锚系定点海洋微结构湍流观测平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