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硫化铜铅矿焙烧—浸出分离铜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铜生产发展概况 | 第12页 |
1.2 铜的性质及应用现状 | 第12-14页 |
1.2.1 铜的物理性质 | 第12-13页 |
1.2.2 铜的化学性质 | 第13页 |
1.2.3 铜的应用现状 | 第13-14页 |
1.3 铜矿的分布情况 | 第14-18页 |
1.3.1 全球铜矿的分布情况 | 第14-15页 |
1.3.2 我国铜矿分布特点 | 第15-18页 |
1.4 铜矿火法处理工艺 | 第18-20页 |
1.5 硫化铜矿湿法处理工艺 | 第20-22页 |
1.5.1 高价铁盐浸出 | 第20页 |
1.5.2 氧压浸出 | 第20-21页 |
1.5.3 微生物浸出 | 第21-22页 |
1.6 硫化铜矿火法-湿法联合工艺 | 第22-25页 |
1.6.1 氧化焙烧-酸浸法 | 第22页 |
1.6.2 硫酸化焙烧-水浸法 | 第22-23页 |
1.6.3 硫化焙烧-浸出法 | 第23-24页 |
1.6.4 钙化焙烧-酸浸法 | 第24页 |
1.6.5 微波焙烧-酸浸法 | 第24-25页 |
1.7 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及意义 | 第25-30页 |
1.7.1 研究的内容 | 第25-27页 |
1.7.2 研究目标 | 第27页 |
1.7.3 研究特色及创新 | 第27-30页 |
第2章 试验原料、设备及分析方法 | 第30-38页 |
2.1 试验原料 | 第30-31页 |
2.2 试剂及试验设备 | 第31-33页 |
2.3 分析方法及数据处理 | 第33-38页 |
2.3.1 分析方法 | 第33-35页 |
2.3.2 数据处理 | 第35-38页 |
第3章 高铁硫化铜铅矿焙烧试验 | 第38-44页 |
3.1 概述 | 第38-39页 |
3.2 钙化焙烧试验分析与讨论 | 第39-43页 |
3.2.1 焙烧温度对Cu、Fe浸出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2 焙烧时间对Cu、Fe浸出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3 CaO添加量对Cu、Fe浸出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4 球团粒径对Cu、Fe浸出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钙化焙烧砂酸浸试验 | 第44-50页 |
4.1 浸出原理 | 第44页 |
4.2 不同因素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 第44-49页 |
4.2.1 液固比 | 第44-45页 |
4.2.2 浸出温度 | 第45-46页 |
4.2.3 硫酸浓度 | 第46页 |
4.2.4 浸出时间 | 第46-47页 |
4.2.5 搅拌速率 | 第47-48页 |
4.2.6 焙烧砂粒度 | 第48-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浸出动力学机理研究 | 第50-60页 |
5.1 试验过程 | 第50-51页 |
5.2 动力学分析与讨论 | 第51-59页 |
5.2.1 动力学分析 | 第51-58页 |
5.2.2 矿物相分析 | 第58-5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响应曲面法优化焙烧砂硫酸浸出工艺 | 第60-70页 |
6.1 概述 | 第60页 |
6.2 响应曲面法优化焙砂酸浸工艺 | 第60-68页 |
6.2.1 试验设计 | 第60-61页 |
6.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1-67页 |
6.2.3 最佳浸出工艺条件确定及模型验证 | 第67-6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7章 结论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1页 |
附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