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相邻权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一、环境相邻权的案例及其引发的思考 | 第12-13页 |
(一) 案例简介 | 第12-13页 |
(二) 引发的思考 | 第13页 |
二、环境相邻权的界定 | 第13-23页 |
(一) 环境相邻权的缘起 | 第14-17页 |
1. 相邻关系学说的涵义及其发展 | 第14-17页 |
2. 环境权的涵义 | 第17页 |
(二) 环境相邻权理论 | 第17-20页 |
1. 环境相邻权的概念 | 第18-19页 |
2. 环境相邻权类型 | 第19-20页 |
(三) 环境相邻权存在的特殊性和必要性 | 第20-23页 |
1. 环境相邻权存在的特殊性 | 第20-22页 |
2. 环境相邻权存在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四) 环境相邻权与传统相邻关系的本质区别 | 第23页 |
三、国外环境相邻权法制建设及其比较分析 | 第23-29页 |
(一) 国外环境相邻权的发展特点 | 第24-27页 |
1. 德国——不可量物的侵害制度 | 第24-25页 |
2. 法国——近邻妨害制度 | 第25-26页 |
3. 英美——安居妨害制度 | 第26-27页 |
4. 日本——忍受限度论 | 第27页 |
(二) 国外环境相邻权的比较分析 | 第27-29页 |
1. 理论方面 | 第28页 |
2. 归责原则方面 | 第28-29页 |
四、我国环境相邻权制度的分析 | 第29-34页 |
(一) 我国环境相邻权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9-31页 |
(二) 我国环境相邻权的法制建设问题 | 第31-34页 |
1. 环境相邻权制度的法律规定的不完备 | 第31页 |
2. 环境相邻权缺少专门的司法救济途径 | 第31-32页 |
3. 民事习惯难成为裁判的依据 | 第32页 |
4. 司法实践中较难适用部分原则性规定 | 第32-33页 |
5. 判断环境相邻权侵害成立标准的不毛之地 | 第33页 |
6. 部分环境相邻权诉讼案件起诉成本较高 | 第33-34页 |
五、完善我国环境相邻权的制度建设 | 第34-42页 |
(一) 侵害标准不完全以“违反国家规定”为前提 | 第34-35页 |
(二) 增加环境相邻权客体的保护范围 | 第35-37页 |
(三) 完善环境相邻权救济体系 | 第37-40页 |
1. 建立专门的环境相邻权司法救济渠道 | 第37-38页 |
2. 确定无过失责任原则与过失责任原则并举 | 第38页 |
3. 部分诉讼转变举证责任分配方式 | 第38-39页 |
4. 重视加强事前预防措施 | 第39页 |
5. 构建环境相邻权担保机制 | 第39-40页 |
6. 确认环境相邻权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 | 第40页 |
(四) 重视城市居住环境以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 | 第40-41页 |
(五) 及时总结司法经验、组建高效职业团体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