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中山南历史文化街区协作式规划与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4页 |
1.1 课题概况 | 第17-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2 研究对象与重要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1.2.1 本文研究对象界定 | 第19页 |
1.2.2 重要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第21-2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3.2 基本思路 | 第22-23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历史街区保护有关发展动态 | 第24-30页 |
2.1 历史街区保护现存问题 | 第24-25页 |
2.1.1 政府决策与公众脱离 | 第24页 |
2.1.2 历史街区与城市肌理脱节 | 第24-25页 |
2.1.3 资源分配不合理 | 第25页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综述 | 第25-29页 |
2.2.1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理论综述 | 第26-27页 |
2.2.2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理论综述 | 第27-28页 |
2.2.3 经验启示 | 第28-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协作式规划理论研究 | 第30-41页 |
3.1 历史背景 | 第30-31页 |
3.2 发展历程 | 第31-34页 |
3.2.1 理论渊源 | 第31-33页 |
3.2.2 影响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 第33-34页 |
3.3 同源理论模型 | 第34-36页 |
3.3.1 倡导式规划模型 | 第34-35页 |
3.3.2 联络型规划模型 | 第35-36页 |
3.3.3 协作式规划模型 | 第36页 |
3.4 理论要点 | 第36-37页 |
3.4.1 协作方法 | 第36页 |
3.4.2 协作主体 | 第36-37页 |
3.4.3 协作关系 | 第37页 |
3.5 评价框架体系 | 第37-39页 |
3.5.1 过程评价指标 | 第38页 |
3.5.2 成果评价指标 | 第38-39页 |
3.6 研究启示和争议 | 第39-4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连州中山南历史文化街区现状分析 | 第41-55页 |
4.1 历史沿革 | 第41页 |
4.2 规划范围 | 第41-42页 |
4.3 现状特征 | 第42-51页 |
4.3.1 土地利用现状 | 第42-43页 |
4.3.2 建筑属性分析 | 第43页 |
4.3.3 道路交通现状 | 第43-44页 |
4.3.4 历史街巷分布 | 第44-45页 |
4.3.5 历史建筑分布 | 第45页 |
4.3.6 建筑肌理现状 | 第45-46页 |
4.3.7 建筑年代分布 | 第46页 |
4.3.8 建筑质量分布 | 第46-47页 |
4.3.9 建筑高度分析 | 第47-48页 |
4.3.10 重要历史遗迹 | 第48-51页 |
4.4 现存的主要问题 | 第51-54页 |
4.4.1 城市建设引导乏力 | 第52页 |
4.4.2 新旧服务职能难接轨 | 第52页 |
4.4.3 文保单位四面楚歌 | 第52-53页 |
4.4.4 保护与发展矛盾尖锐 | 第53-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连州中山南历史文化街区协作式规划策略 | 第55-79页 |
5.1 构思来源 | 第55-56页 |
5.1.1 契机:连州国际摄影展 | 第55页 |
5.1.2 问题:多元复杂的各方诉求 | 第55页 |
5.1.3 难点:利益博弈平衡 | 第55-56页 |
5.2 规划思路 | 第56-62页 |
5.2.1 注重规划的多方参与性 | 第56-58页 |
5.2.2 注重规划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 第58-60页 |
5.2.3 注重片区发展的可生长性 | 第60-62页 |
5.3 发展目标和产业策略 | 第62-63页 |
5.3.1 发展目标 | 第62-63页 |
5.3.2 产业策略 | 第63页 |
5.4 设计策略 | 第63页 |
5.4.1 保存肌理,维护氛围 | 第63页 |
5.4.2 重点打造,渐进更新 | 第63页 |
5.4.3 交通微循环,空间最大化 | 第63页 |
5.4.4 维传统风貌,保时代特征 | 第63页 |
5.5 规划方案 | 第63-70页 |
5.5.1 土地利用规划 | 第63-64页 |
5.5.2 空间结构规划 | 第64-65页 |
5.5.3 道路系统规划 | 第65-66页 |
5.5.4 游览路线规划 | 第66-67页 |
5.5.5 重要节点设计 | 第67-70页 |
5.6 分区保护 | 第70-71页 |
5.6.1 保护分区划定 | 第70-71页 |
5.6.2 历史建筑的保护 | 第71页 |
5.6.3 重要历史遗存的保护 | 第71页 |
5.7 风貌控制 | 第71-76页 |
5.7.1 现状风貌特征 | 第71-72页 |
5.7.2 控制目标和思路 | 第72页 |
5.7.3 分区风貌控制 | 第72-73页 |
5.7.4 建筑分类保护 | 第73-76页 |
5.8 协作经验启示 | 第76-78页 |
5.8.1 访谈对话:达成共识 | 第77页 |
5.8.2 集思广益:决策论证 | 第77页 |
5.8.3 生态生长:分期开发 | 第77-78页 |
5.8.4 多元共生:分区控制 | 第78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