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间金融的监管制度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民间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16-24页 |
2.1 民间金融的界定 | 第16-20页 |
2.1.1 民间金融概念的主要学说 | 第16-17页 |
2.1.2 民间金融概念的批判与重构 | 第17-18页 |
2.1.3 民间金融的类型划分 | 第18-20页 |
2.2 我国民间金融的特征 | 第20-21页 |
2.3 民间金融监管的界定 | 第21页 |
2.4 民间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 第21-24页 |
第3章 我国民间金融监管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24-33页 |
3.1 民间金融监管立法理念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3.2 民间金融监管实体标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3.2.1 民间金融监管实体标准的现状 | 第26-28页 |
3.2.2 民间金融监管实体标准存在的问题 | 第28页 |
3.3 民间金融监管主体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3.3.1 民间金融监管主体的现状 | 第28-29页 |
3.3.2 民间金融监管主体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3.4 民间金融监管内容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3.4.1 民间金融监管内容的现状 | 第30页 |
3.4.2 民间金融监管内容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3.5 民间金融监管保障机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3.5.1 民间金融监管保障机制的现状 | 第31-32页 |
3.5.2 民间金融监管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第4章 其他国家和地区民间金融监管制度及其借鉴 | 第33-40页 |
4.1 美国的民间金融制度 | 第33-35页 |
4.2 日本的民间金融制度 | 第35-36页 |
4.3 印度的民间金融制度 | 第36-37页 |
4.4 台湾的民间金融制度 | 第37-38页 |
4.5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38-40页 |
第5章 我国民间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 | 第40-53页 |
5.1 我国民间金融的监管模式 | 第40-42页 |
5.2 我国民间金融的监管主体 | 第42-44页 |
5.2.1 民间金融他律监管主体 | 第42-43页 |
5.2.2 民间金融自律监管主体 | 第43-44页 |
5.3 我国民间金融的监管内容 | 第44-48页 |
5.3.1 确定统一的监管依据 | 第45-46页 |
5.3.2 构建监管内容框架 | 第46-48页 |
5.4 我国民间金融监管保障机制 | 第48-53页 |
5.4.1 建立和完善多重保险制度 | 第49-50页 |
5.4.2 完善信用评级法律制度 | 第50-51页 |
5.4.3 完善产权制度 | 第51-52页 |
5.4.4 建立民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