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选题背景 | 第9-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1.2.1 政策文件中的高技术服务业 | 第10-11页 |
1.2.2 学术界对高技术服务业的认识 | 第11页 |
1.2.3 正式分类办法 | 第11-12页 |
1.2.4 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指标 | 第12页 |
1.3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3.1 概念研究 | 第12-13页 |
1.3.2 高技术服务业的相关研究方向 | 第13页 |
1.3.3 政府作用及财税政策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理论与财税政策作用机理 | 第16-24页 |
2.1 产业竞争力的发展阶段和生命周期竞争力 | 第16-17页 |
2.1.1 产业竞争力 | 第16页 |
2.1.2 产业竞争力的阶段 | 第16-17页 |
2.2 产业集群理论 | 第17页 |
2.3 政府介入理论 | 第17-18页 |
2.4 财政支出政策作用于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4.1 内生增长理论 | 第18页 |
2.4.2 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 | 第18-19页 |
2.5 税收政策作用于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5.1 拉弗的税收激励理论 | 第19-20页 |
2.5.2 马克思的税收分配环节理论 | 第20页 |
2.5.3 凯恩斯的税收作用理论 | 第20-21页 |
2.5.4 税收政策的行业生产替代效应 | 第21-22页 |
2.5.5 税收政策的乘数效应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高技术服务业产业规模、财政扶持与税收负担现状 | 第24-36页 |
3.1 高技术服务业行业规模及发展情况 | 第24-27页 |
3.1.1 产业规模 | 第24-26页 |
3.1.2 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规模与制造业产业规模对比 | 第26-27页 |
3.2 财政对高技术服务业的扶持形式 | 第27-32页 |
3.2.1 财政科技支出 | 第27-29页 |
3.2.2 高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于预算内资金 | 第29-32页 |
3.3 高技术服务业的税收负担现状 | 第32-36页 |
第四章 高技术服务业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6-42页 |
4.1 财政政策体系的缺失性 | 第36-37页 |
4.1.1 纵向的财政政策缺失问题 | 第36页 |
4.1.2 横向的财政政策缺失问题 | 第36-37页 |
4.2 我国针对高技术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 第37-40页 |
4.2.1 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 | 第37-38页 |
4.2.2 个人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 | 第38-39页 |
4.2.3 其他税种优惠政策 | 第39页 |
4.2.4 高技术服务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评述 | 第39-40页 |
4.3“营改增”对高技术服务业税负的影响 | 第40-42页 |
第五章 财税政策对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作用的实证检验 | 第42-50页 |
5.1 政府支持力度对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效率的影响与其他因素的比较分析 | 第42-45页 |
5.1.1 模型建立 | 第42-43页 |
5.1.2 指标选择 | 第43-44页 |
5.1.3 数据采集 | 第44-45页 |
5.1.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45页 |
5.2 高技术服务业税负增长与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之间的实证分析 | 第45-50页 |
5.2.1 模型设立与数据说明 | 第45-48页 |
5.2.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第六章 促进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 第50-53页 |
6.1 构建针对高技术服务业的完善的财政政策体系 | 第50页 |
6.2 丰富目前相对单一的税收优惠政策 | 第50-52页 |
6.2.1 丰富单个税种的优惠形式 | 第50-51页 |
6.2.2 扩大税收优惠政策的范围 | 第51页 |
6.2.3 各税种优惠政策的组合使用 | 第51-52页 |
6.3 加快推进“营改增”政策的深化发展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