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范围、对象与内容 | 第15-24页 |
1.2.1 研究范围 | 第15-16页 |
1.2.2 研究对象 | 第16-22页 |
1.2.3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4-2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7-34页 |
2.1 国内外文化地理学研究概况 | 第27-30页 |
2.1.1 国外文化地理学的现状与发展 | 第27-28页 |
2.1.2 国内文化地理学的现状与发展 | 第28-30页 |
2.2 国内基于文化地理学的村落及民居研究概况 | 第30-31页 |
2.3 潮汕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概况 | 第31-34页 |
第三章 潮汕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数据库的构建 | 第34-58页 |
3.1 潮汕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34-37页 |
3.1.1 地理区位 | 第34页 |
3.1.2 地形地貌 | 第34-35页 |
3.1.3 山系、水系 | 第35-36页 |
3.1.4 气候特征 | 第36-37页 |
3.2 潮汕地区人文地理概况 | 第37-41页 |
3.2.1 文化特色 | 第37-39页 |
3.2.2 潮汕地区人口构成 | 第39-41页 |
3.3 数据库文化因子的选取 | 第41-56页 |
3.3.1 村落地形 | 第41页 |
3.3.2 村落选址 | 第41-42页 |
3.3.3 村落规模 | 第42页 |
3.3.4 村落朝向 | 第42页 |
3.3.5 建村年代 | 第42-43页 |
3.3.6 迁源地 | 第43页 |
3.3.7 组团关系 | 第43-44页 |
3.3.8 村落形态 | 第44-48页 |
3.3.9 民居类型 | 第48-55页 |
3.3.10 环境要素 | 第55-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3.4.1 潮汕地区自然概况 | 第56-57页 |
3.4.2 潮汕地区文化概况 | 第57页 |
3.4.3 文化因子的确定 | 第57-58页 |
第四章 潮汕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特征分析 | 第58-89页 |
4.1 潮汕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特征 | 第58-59页 |
4.2 潮汕地区传统村落地形分布特征 | 第59-60页 |
4.3 潮汕地区传统村落选址分布特征 | 第60-61页 |
4.4 潮汕地区村落朝向分布特征 | 第61-62页 |
4.5 潮汕地区传统村落规模分布特征 | 第62-63页 |
4.6 潮汕地区传统建村年代分布特征 | 第63-65页 |
4.7 潮汕地区传统村落迁源地分布特征 | 第65-67页 |
4.8 潮汕地区传统村落组团关系分布特征 | 第67-69页 |
4.9 潮汕地区传统村落形态分布特征 | 第69-71页 |
4.10 潮汕地区民居类型分布特征 | 第71-77页 |
4.11 潮汕地区民居环境要素分布特征 | 第77-79页 |
4.12 潮汕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特征叠合分析 | 第79-87页 |
4.12.1 主导文化因子叠合分析 | 第79-82页 |
4.12.2 辅助因子与村落形态的叠合分析 | 第82-87页 |
4.13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4.13.1 潮汕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特征总结 | 第87-88页 |
4.13.2 潮汕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叠合分析总结 | 第88-89页 |
第五章 潮汕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区划 | 第89-115页 |
5.1 文化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 第89-92页 |
5.1.1 文化区划的原则 | 第90-91页 |
5.1.2 文化区划的方法 | 第91-92页 |
5.2 文化区划的确定 | 第92-96页 |
5.3 潮汕地区各文化区的景观特征 | 第96-113页 |
5.3.1 潮汕中部韩江平原-福佬密集式合院、从厝民居文化区 | 第96-100页 |
5.3.2 潮汕中部榕、练江平原-福佬围寨式合院、从厝民居民居文化区 | 第100-103页 |
5.3.3 潮汕东部丘陵-福佬、半山客组团式围楼、排屋民居文化区 | 第103-107页 |
5.3.4 潮汕北部山区-半山客、畲族自由式排屋、从厝民居文化区 | 第107-110页 |
5.3.5 潮汕南部海陆丰平原-福佬梳式、围寨式合院民居文化区 | 第110-11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六章 潮汕地区传统聚落及民居文化景观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5-139页 |
6.1 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115-120页 |
6.1.1 地形地貌的因素 | 第115-116页 |
6.1.2 水系因素 | 第116-117页 |
6.1.3 气候条件 | 第117-120页 |
6.2 建制沿革因素 | 第120-124页 |
6.3 移民与地区开发因素 | 第124-132页 |
6.4 人文思想与宗教信仰因素 | 第132-138页 |
6.4.1 象天法地的风水观 | 第132-134页 |
6.4.2 宗族家庭观 | 第134-135页 |
6.4.3 民间信仰 | 第135-137页 |
6.4.4 兴文重教观念 | 第137-13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第七章 潮汕地区传统聚落及民居与相关地区对比研究 | 第139-152页 |
7.1 潮汕文化及民居与闽海系、广府、客家文化的关系 | 第140-141页 |
7.1.1 潮汕文化与闽海系文化的关系 | 第140页 |
7.1.2 潮汕文化与广府文化的关系 | 第140-141页 |
7.1.3 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的关系 | 第141页 |
7.2 潮汕地区与闽海系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对比分析 | 第141-144页 |
7.2.1 村落方面 | 第141-142页 |
7.2.2 民居方面 | 第142-144页 |
7.3 潮汕地区与广府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对比分析 | 第144-146页 |
7.3.1 村落方面 | 第144-145页 |
7.3.2 民居方面 | 第145-146页 |
7.4 潮汕地区与客家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对比分析 | 第146-149页 |
7.4.1 村落方面 | 第146-147页 |
7.4.2 民居方面 | 第147-149页 |
7.5 潮汕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与相关地区南洋建筑文化的关系 | 第149-151页 |
7.5.1 南洋建筑文化与潮汕地区文化的关系 | 第149页 |
7.5.2 南洋文化对潮汕传统村落及民居的影响 | 第149-151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51-152页 |
结语 | 第152-155页 |
主要结论 | 第152-153页 |
创新点 | 第153页 |
不足之处 | 第153-154页 |
有待研之处 | 第154-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1页 |
附录一 | 第161-162页 |
附录二 | 第162-163页 |
附录三 | 第163-167页 |
附录四 | 第167-1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9-170页 |
致谢 | 第170-172页 |
附件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