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V-H-M-T联合作用下单桩承载力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9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页
    1.2 联合受荷桩承载力研究现状第10-17页
        1.2.1 两个力联合作用下的基桩承载力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2 三个力联合作用下的基桩承载力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7-19页
第2章 基桩承载特性及计算理论第19-36页
    2.1 竖向受荷桩的承载机理及计算理论第19-25页
        2.1.1 竖向荷载作用下桩身承载特性第19-22页
        2.1.2 非均质地基中竖向受荷桩弹塑性分析第22-25页
    2.2 水平受荷桩的承载机理及计算理论第25-29页
        2.2.1 水平荷载作用下基桩承载特性第26-28页
        2.2.2 水平荷载计算理论第28-29页
    2.3 受扭桩的承载性状及理论分析第29-31页
        2.3.1 受扭桩的计算理论第29页
        2.3.2 非均质地基中受扭桩弹塑性分析第29-31页
    2.4 V-T联合受荷桩弹塑性分析第31-33页
        2.4.1 弹性→弹塑性阶段第31-32页
        2.4.2 弹塑性→弹塑性阶段第32-33页
    2.5 方法验证第33-35页
    2.6 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单桩承载力3D数值分析模型建立与验证第36-43页
    3.1 引言第36页
    3.2 数值计算模型的理论基础第36-38页
    3.3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第38-40页
        3.3.1 假设条件第38页
        3.3.2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第38-39页
        3.3.3 桩土接触条件第39页
        3.3.4 数值模型加载方式第39-40页
    3.4 模型有效性验证第40-42页
        3.4.1 单向受荷桩的验证第40-42页
        3.4.2 联合受荷桩的验证第42页
    3.5 小结第42-43页
第4章 联合受荷桩承载特性数值分析第43-55页
    4.1 引言第43页
    4.2 荷载取值标准第43页
    4.3 V-H联合受荷桩承载特性研究第43-46页
        4.3.1 水平荷载和竖向力成特定比例时比对V-H联合受荷桩的影响第43-45页
        4.3.2 不同加载路径对V-H联合受荷桩的影响第45-46页
    4.4 V-T联合受荷桩承载特性研究第46-48页
    4.5 H-T联合受荷桩承载特性研究第48页
    4.6 V-M联合受荷桩承载特性研究第48-49页
    4.7 V-H-M联合受荷桩承载特性研究第49-52页
        4.7.1 V恒定H-M联合作用下的承载特性第50-51页
        4.7.2 M恒定V-H联合受荷桩的承载特性第51-52页
    4.8 V-H-M-T联合受荷桩承载特性研究第52-53页
        4.8.1 竖向力、扭矩恒定时,H-M联合受荷桩的承载特性第52页
        4.8.2 弯矩、扭矩恒定时,V-H联合受荷桩的承载特性第52-53页
    4.9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5章 工程应用第55-61页
    5.1 工程概况第55-57页
        5.1.1 地理位置第55页
        5.1.2 地质构造第55页
        5.1.3 气候特点第55-56页
        5.1.4 地层岩性第56页
        5.1.5 水文地质条件第56-57页
    5.2 现场试桩载荷试验第57-58页
    5.3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的比较第58-60页
    5.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结论与展望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8页
致谢第68-69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页岩烧结砌块砌体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下一篇:基于文化地理学的潮汕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类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