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评述 | 第10-15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2 研究评析 | 第14-15页 |
1.3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重点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1.4.1 研究的重点 | 第16页 |
1.4.2 研究的难点 | 第16页 |
1.4.3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的形成 | 第17-27页 |
2.1 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的文化基础 | 第17-22页 |
2.1.1 湖湘文化的熏陶 | 第17-18页 |
2.1.2 民主主义的影响 | 第18-20页 |
2.1.3 少年教育的启蒙 | 第20-22页 |
2.2 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根基 | 第22-27页 |
2.2.1 青年留苏:科学理论的系统掌握 | 第22-24页 |
2.2.2 革命生涯的起点与终点:与青年一起 | 第24-27页 |
第3章 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 第27-55页 |
3.1 相关概念的定位及任弼时的个体认识 | 第27-29页 |
3.1.1 青年 | 第27-29页 |
3.1.2 青年工作 | 第29页 |
3.2 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的主要理论成果 | 第29-51页 |
3.2.1 青年工作的思想方法:明确反对“玄空的理论” | 第30-35页 |
3.2.2 青年工作的坚强保证:党的领导是“决定因素” | 第35-40页 |
3.2.3 青年工作的组织原则:先进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 第40-45页 |
3.2.4 青年工作的策略:根本依据与具体运用 | 第45-51页 |
3.3 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的重要特点 | 第51-55页 |
3.3.1 列宁主义直接影响下的稳定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 第51-52页 |
3.3.2 鲜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路 | 第52-55页 |
第4章 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的现实启示 | 第55-61页 |
4.1 理论创新:当代青年工作最迫切的诉求 | 第55-56页 |
4.2 乘势改革:保持青年团先进性和群众性的根本举措 | 第56-57页 |
4.3 成败关键:能否处理好几对关系 | 第57-61页 |
4.3.1 党团关系 | 第57-58页 |
4.3.2 青年团与外围青年组织的关系 | 第58-59页 |
4.3.3 青年工作组织与青年群众的关系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