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0-21页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三、基本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一) 三留守 | 第17-18页 |
(二) 农村女党员 | 第18-19页 |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三)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一章 农村女党员队伍建设的理论基础及历史经验 | 第21-37页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党员队伍建设的思想 | 第21-24页 |
(一) 共产党人是无产阶级中最先进的部分,是最坚定的革命力量 | 第21-22页 |
(二) 坚持党员标准、提高党员质量是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的前提 | 第22-23页 |
(三) 坚持党性教育,加强党纪管理,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 | 第23-24页 |
(四) 党员必须认真履行义务,正确行使权利 | 第24页 |
二、中国共产党农村女党员队伍建设的历史考察 | 第24-37页 |
(一) 中国共产党农村女党员队伍建设的历程回顾 | 第25-35页 |
(二) 中国共产党农村女党员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 | 第35-37页 |
第二章 “三留守”问题与农村女党员队伍建设 | 第37-44页 |
一、“泛女性化”是“三留守”农村社会的主要特质 | 第37-40页 |
(一) 女性成为“三留守”背景下农村社会生活的主角 | 第37-38页 |
(二) 农村“三留守”问题日益凸显亟待解决 | 第38-40页 |
二、农村女党员是“三留守”农村社会的中坚力量 | 第40-42页 |
(一) 自身优势:女党员特质有利于获得认同解决问题 | 第40页 |
(二) 组织支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女党员的有力依靠 | 第40-41页 |
(三) 政策保障:政策鼓励女性进入“两委”并保障名额 | 第41-42页 |
三、“三留守”背景下农村女党员队伍建设面临挑战 | 第42-44页 |
(一) 队伍规模小,在应对“三留守”问题时“缺人” | 第42-43页 |
(二) 队伍整体素质不乐观,在应对“三留守”问题时“缺能” | 第43页 |
(三) 队伍先锋作用发挥欠佳,在应对“三留守”问题时“缺位” | 第43-44页 |
第三章 “三留守”背景下农村女党员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基于广西部分村屯调研 | 第44-61页 |
一、调研地区农村女党员队伍建设概况 | 第44-46页 |
二、农村女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 | 第46-50页 |
(一) 农村女党员数量少、比例低、发展慢 | 第46页 |
(二) 农村女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 第46-47页 |
(三) 农村女党员教育管理松散,流于形式 | 第47-48页 |
(四) 农村女党员队伍作用不明显,影响微弱 | 第48-50页 |
三、制约农村女党员队伍建设因素分析 | 第50-61页 |
(一)农村基层党建的不足 | 第50-52页 |
(二)政策制度的缺陷 | 第52-54页 |
(三) 经济因素的掣肘 | 第54-55页 |
(四)社会环境的压抑 | 第55-58页 |
(五) 女性自身的局限 | 第58-61页 |
第四章 “三留守”背景下农村女党员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 第61-71页 |
一、强化社会性别意识,壮大和优化农村女党员队伍 | 第61-63页 |
(一) 摆正思想偏差,重视农村女党员培养发展工作 | 第61-62页 |
(二) 完善政策法规,增强制度的性别敏感和效力 | 第62页 |
(三) 丰富妇女活动,选育农村女党员队伍优秀后备人才 | 第62-63页 |
(四) 严守标准质量,遵循党员发展原则程序 | 第63页 |
二、规范教育管理,实现农村女党员队伍作用和功能 | 第63-68页 |
(一) 创新教育方法,提升教育效果 | 第63-64页 |
(二) 丰富教育内容,提高农村女党员综合素质 | 第64-66页 |
(三) 健全管理制度,严明党风纪律 | 第66页 |
(四) 引入群众评议,构建全面考核体系 | 第66-67页 |
(五) 注重人文关怀,增强农村女党员工作动力 | 第67-68页 |
三、凝聚力量构建良好格局,改善农村女党员队伍建设的外部环境 | 第68-71页 |
(一) 推动经济发展,夯实物质基础 | 第68页 |
(二) 加强舆论导向,驱散传统偏见阴霾 | 第68-69页 |
(三) 党建带动妇建,强化妇女组织作用 | 第69-70页 |
(四) 培养农村妇女干部,提高女性话语权 | 第70-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录 | 第80-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