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海拉尔盆地呼和诺仁油田贝301区块储层沉积特征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创新点摘要第7-10页
前言第10-18页
    0.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页
    0.2 储层沉积学及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第10-16页
        0.2.1 沉积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第11-12页
        0.2.2 储层沉积学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第12-14页
        0.2.3 层序地层学及相关理论研究现状第14-16页
    0.3 主要研究任务(内容)第16-17页
    0.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8-25页
    1.1 研究区地理位置第18页
    1.2 研究区构造概况第18-21页
        1.2.1 断陷构造层第19页
        1.2.2 断—坳转换构造层第19-20页
        1.2.3 坳陷构造层第20页
        1.2.4 古近纪时期构造演化第20-21页
    1.3 区域地层与沉积背景第21-23页
        1.3.1 区域地层发育状况第21-23页
        1.3.2 贝301地区南二段地层特征第23页
        1.3.3 贝301区块总体沉积环境第23页
    1.4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23-25页
        1.4.1 研究现状第23-24页
        1.4.2 存在问题第24-25页
第二章 地层对比及层序地层格架搭建第25-42页
    2.1 小层划分与对比第25-31页
        2.1.1 井震结合追踪油层组界限第26-29页
        2.1.2 不同级别标志层逐级约束第29-30页
        2.1.3 不同类型转换面成因识别第30页
        2.1.4 沉积旋回对比确定缺失层段第30-31页
    2.2 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第31-42页
        2.2.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础理论第33-36页
        2.2.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第36-39页
        2.2.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第39-42页
第三章 沉积体系与沉积相研究第42-123页
    3.1 沉积体系第42-48页
        3.1.1 沉积体系的定义第42-43页
        3.1.2 沉积体系的研究思路第43页
        3.1.3 沉积体系特征分析第43-48页
    3.2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第48-54页
        3.2.1 扇三角洲的理论基础第49-51页
        3.2.2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的主要特征第51-52页
        3.2.3 扇三角洲沉积相划分第52-54页
    3.3 研究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标志第54-61页
        3.3.1 岩性、岩相特征第54-56页
        3.3.2 低结构成熟度和低成分成熟度第56页
        3.3.3 粒度分布特征第56-59页
        3.3.4 地震反射特征第59-60页
        3.3.5 电性特征第60-61页
    3.4 沉积相研究第61-123页
        3.4.1 沉积微相类型第61-65页
        3.4.2 单井相分析第65-87页
        3.4.3 连井沉积相分析第87-92页
        3.4.4 沉积相平面分布及演化第92-122页
        3.4.5 沉积相相模式第122-123页
第四章 储层特征及有利区带的确定第123-161页
    4.1 储层岩性和物性特征第123-129页
        4.1.1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123页
        4.1.2 储层物性特征第123-126页
        4.1.3 储层敏感性第126-128页
        4.1.4 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第128-129页
    4.2 地层基准面旋回对砂岩的控制第129-148页
        4.2.1 地层基准面旋回对砂岩厚度的控制第130页
        4.2.2 地层基准面旋回对砂岩平面几何形态的控制第130-131页
        4.2.3 地层基准面旋回对小层物性的控制第131-133页
        4.2.4 主力油砂体及有效厚度平面分布特征第133-148页
    4.3 油水关系及动态资料分析第148-156页
        4.3.1 油水界面的确定第148-150页
        4.3.2 油水变化动态简要分析第150-156页
    4.4 研究区有利区带预测第156-161页
        4.4.1 砂岩电阻率平均值分布第156-158页
        4.4.2 有利区带确定第158-161页
结论第161-162页
参考文献第162-171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171-172页
致谢第172-174页
详细摘要第174-191页

论文共1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管道漏磁检测信号识别方法研究
下一篇:歧口凹陷盖层及其后期破坏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