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单质碘在含氮杂环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 | 第10-16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单质碘在含氮杂环化合物合成中的作用机理 | 第10-15页 |
1.2.1 活化碳碳双键或三键 | 第10-12页 |
1.2.2 活化烯胺、硫代酰胺或腙 | 第12-13页 |
1.2.3 活化羰基、亚胺 | 第13-15页 |
1.3 本论文工作概述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碘作用下N-芳基脒氧化环化合成苯并咪唑 | 第16-39页 |
2.1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第16-17页 |
2.1.1 抗菌活性 | 第16-17页 |
2.1.2 抗肿瘤活性 | 第17页 |
2.1.3 抗高血压活性 | 第17页 |
2.2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17-21页 |
2.2.1 以N-亚甲基邻苯二胺为中间体 | 第17-19页 |
2.2.2 以N-酰基邻苯二胺为中间体 | 第19页 |
2.2.3 以芳基脒为中间体 | 第19-21页 |
2.3 课题的提出与设计 | 第21-23页 |
2.4 结果和讨论 | 第23-27页 |
2.4.1 反应底物的制备 | 第23页 |
2.4.2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23-24页 |
2.4.3 底物适用范围讨论 | 第24-26页 |
2.4.4 推测的反应机理 | 第26-27页 |
2.4.5 结论 | 第27页 |
2.5 实验部分 | 第27-39页 |
2.5.1 实验所用仪器及试剂 | 第27-28页 |
2.5.2 底物的制备 | 第28-29页 |
2.5.3 目标化合物的制备 | 第29页 |
2.5.4 化合物表征 | 第29-39页 |
第三章 碘作用下N-苯基吡啶2胺氧化环化合成吡啶并[1,2-a]苯并咪唑 | 第39-57页 |
3.1 吡啶并[1,2-a]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第39-40页 |
3.1.1 抗真菌活性 | 第39页 |
3.1.2 抗肿瘤活性 | 第39-40页 |
3.2 光学性质 | 第40页 |
3.3 吡啶并[1,2-a]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40-43页 |
3.3.1 通过分子间环化反应合成 | 第40-41页 |
3.3.2 通过分子间偶联反应合成 | 第41-42页 |
3.3.3 通过分子内反应合成 | 第42-43页 |
3.4 课题的提出与设计 | 第43-44页 |
3.5 结果和讨论 | 第44-48页 |
3.5.1 反应底物的制备 | 第44-45页 |
3.5.2 反应条件的筛选与优化 | 第45页 |
3.5.3 底物适用范围研究 | 第45-48页 |
3.5.4 推测的反应机理 | 第48页 |
3.5.5 结论 | 第48页 |
3.6 实验部分 | 第48-57页 |
3.6.1 实验所用仪器及试剂 | 第48-49页 |
3.6.2 底物的制备 | 第49页 |
3.6.3 目标化合物的制备 | 第49-50页 |
3.6.4 化合物表征 | 第50-57页 |
第四章 碘作用下N-芳基-N′-苄基脒氧化环化合成喹唑啉 | 第57-90页 |
4.1 喹唑啉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第57-59页 |
4.1.1 抗高血压活性 | 第57页 |
4.1.2 抗肿瘤活性 | 第57-58页 |
4.1.3 抗疟活性 | 第58页 |
4.1.4 其他活性 | 第58-59页 |
4.2 光学性质 | 第59页 |
4.3 喹唑啉的合成方法 | 第59-62页 |
4.3.1 以邻氨基苯甲酰基衍生物为原料 | 第59-60页 |
4.3.2 以氨基苯腈为原料 | 第60-61页 |
4.3.3 以邻氨基苄胺或苄醇为原料 | 第61-62页 |
4.3.4 其他原料 | 第62页 |
4.4 课题的提出与设计 | 第62-64页 |
4.5 结果和讨论 | 第64-70页 |
4.5.1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64-65页 |
4.5.2 底物适用范围研究 | 第65-69页 |
4.5.3 喹唑啉衍生物的克级制备 | 第69-70页 |
4.5.4 推测的反应机理 | 第70页 |
4.5.5 结论 | 第70页 |
4.6 实验部分 | 第70-90页 |
4.6.1 实验所用仪器及试剂 | 第70-72页 |
4.6.2 底物的制备 | 第72-73页 |
4.6.3 目标化合物的制备 | 第73页 |
4.6.4 化合物表征 | 第73-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附录 | 第94-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个人简历及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