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内外配网自动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外配网自动化通信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论文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第2章 配网自动化系统 | 第14-21页 |
2.1 配网自动化系统概述 | 第14页 |
2.2 配网自动化系统总体架构 | 第14-18页 |
2.2.1 配电主站 | 第15-16页 |
2.2.2 配电终端 | 第16页 |
2.2.3 配电子站 | 第16-17页 |
2.2.4 馈线自动化 | 第17-18页 |
2.2.5 信息交互 | 第18页 |
2.3 配网自动化对通信系统的要求 | 第18-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配网自动化通信技术方案的比较 | 第21-31页 |
3.1 EPON通信技术 | 第21页 |
3.1.1 EPON的技术优势 | 第21页 |
3.2 工业以太网技术 | 第21-22页 |
3.2.1 工业以太网技术优势 | 第22页 |
3.2.2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技术特点 | 第22页 |
3.3 中压电力线通信技术 | 第22-23页 |
3.3.1 中压电力线通信技术优点 | 第23页 |
3.3.2 中压电力线通信技术缺点 | 第23页 |
3.4 无线公网技术 | 第23-24页 |
3.4.1 无线公网技术的优点 | 第23页 |
3.4.2 无线公网技术的缺点 | 第23-24页 |
3.5 无线专网-WiMAX技术 | 第24-25页 |
3.5.1 无线专网-WiMAX技术主要特点 | 第24页 |
3.5.2 WiMAX技术在配网自动化系统中典型的应用模式 | 第24-25页 |
3.6 几种通信技术的比较及泰州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技术的确定 | 第25页 |
3.7 EPON技术介绍 | 第25-30页 |
3.7.1 EPON的基本原理 | 第25-26页 |
3.7.2 EPON协议栈介绍 | 第26-27页 |
3.7.3 EPON关键技术 | 第27-29页 |
3.7.4 EPON的QoS问题 | 第29页 |
3.7.5 EPON的技术优点 | 第29-30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泰州配网自动化通信系统现状分析 | 第31-36页 |
4.1 泰州通信网现状 | 第31-34页 |
4.2 泰州通信网面临的形势 | 第34-3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5章 泰州配网自动化通信系统实施方案 | 第36-50页 |
5.1 工程概述 | 第36页 |
5.2 设计原则 | 第36-37页 |
5.3 总体结构 | 第37-41页 |
5.3.1 配电通信网主站方案 | 第38页 |
5.3.2 配电通信骨干网方案 | 第38-39页 |
5.3.3 配电通信接入网方案 | 第39-41页 |
5.4 光通信系统设计 | 第41-45页 |
5.4.1 系统制式 | 第41-42页 |
5.4.2 光通道插入损耗计算 | 第42-44页 |
5.4.3 EPON光链路插入损耗计算 | 第44页 |
5.4.4 EPON设备选型要求 | 第44-45页 |
5.5 光缆建设 | 第45-47页 |
5.5.1 光纤特性要求 | 第46页 |
5.5.2 光缆选型要求 | 第46-47页 |
5.6 机房、电源及辅助设备 | 第47-49页 |
5.6.1 建设原则 | 第47-48页 |
5.6.2 机房 | 第48页 |
5.6.3 电源 | 第48-4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6.1 结论 | 第50-51页 |
6.2 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