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效能的城轨线路列车群协同运营控制模型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2.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2.1 效能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2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2.2.1 网络化客流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2.2 线路客流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2.2.3 车站客流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2.3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优化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3 城轨线路运营效能计算方法研究 | 第24-42页 |
3.1 城轨线路运营效能内涵 | 第24-25页 |
3.2 客流运量指数 | 第25-32页 |
3.2.1 客流分布特点 | 第25-28页 |
3.2.2 相关参数计算 | 第28-31页 |
3.2.3 客流运量指数表征方法 | 第31-32页 |
3.3 运营满载率满意指数 | 第32-36页 |
3.3.1 满载率特性 | 第32-33页 |
3.3.2 满载率计算方法 | 第33页 |
3.3.3 最佳满载率与最高满载率确定方法 | 第33-35页 |
3.3.4 线路运营满载率满意指数表征方法 | 第35-36页 |
3.4 发车间隔指数 | 第36-37页 |
3.5 单位能耗指数 | 第37-40页 |
3.5.1 列车能耗构成分析 | 第37-39页 |
3.5.2 客运周转量 | 第39页 |
3.5.3 单位能耗指数表征方法 | 第39-40页 |
3.6 城轨线路运营效能表征方法 | 第40-4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基于效能的城轨线路列车群协同运营控制模型构建 | 第42-52页 |
4.1 概述 | 第42页 |
4.2 线路列车群与客流运营过程研究 | 第42-46页 |
4.3 线路列车群与客流协同关系研究 | 第46-48页 |
4.3.1 列车与列车间的协同关系 | 第46-47页 |
4.3.2 列车与客流间的协同关系 | 第47-48页 |
4.4 线路列车群协同运营控制模型的构建 | 第48-51页 |
4.4.1 决策变量 | 第48-50页 |
4.4.2 目标函数 | 第50页 |
4.4.3 约束条件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城轨线路协同控制策略研究 | 第52-64页 |
5.1 概述 | 第52页 |
5.2 基于改进动态规划的模型计算方法 | 第52-59页 |
5.2.1 动态规划适用性 | 第52-53页 |
5.2.2 计算流程 | 第53-59页 |
5.3 线路协同控制策略研究 | 第59-62页 |
5.3.1 不同时段下的效能指数分析 | 第59-60页 |
5.3.2 高峰时段客流控制策略研究 | 第60-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6 线路列车群协同运营控制模型应用算例 | 第64-82页 |
6.1 线路概况 | 第64-65页 |
6.2 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65-70页 |
6.2.1 调研形式 | 第66-67页 |
6.2.2 客流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67-68页 |
6.2.3 列车运行过程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68-69页 |
6.2.4 其它相关参数阈值 | 第69-70页 |
6.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0-80页 |
6.3.1 效能指标计算结果 | 第70-72页 |
6.3.2 低谷时段优化结果及讨论 | 第72-74页 |
6.3.3 平峰时段优化结果及讨论 | 第74-78页 |
6.3.4 高峰时段优化结果及客流控制策略 | 第78-8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82-83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附录A | 第88-89页 |
附录B | 第89-90页 |
附录C | 第90-9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4-9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