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页 |
1.2 收缩城市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1.2.1 城市增长理论的局限性 | 第14-16页 |
1.2.2 城市发展阶段理论的演进 | 第16-17页 |
1.3 收缩城市研究的现实依据 | 第17-18页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18-22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3 结构安排 | 第19-22页 |
2 收缩城市相关研究综述 | 第22-38页 |
2.1 收缩城市研究概述 | 第22-30页 |
2.1.1 收缩城市的概念界定及量化标准 | 第22-23页 |
2.1.2 收缩城市的成因 | 第23-24页 |
2.1.3 收缩城市的空间模式 | 第24-26页 |
2.1.4 收缩城市面临的问题 | 第26-28页 |
2.1.5 收缩城市的应对策略范式 | 第28-30页 |
2.2 收缩城市特征分析及研究要素总结与提取 | 第30-38页 |
2.2.1 基于文献研究的收缩城市特征分析及研究要素总结 | 第30-33页 |
2.2.2 基于实例研究的收缩城市特征分析及研究要素总结 | 第33-35页 |
2.2.3 收缩城市研究要素提取 | 第35-38页 |
3 中外收缩城市比较研究 | 第38-68页 |
3.1 中外收缩城市动因机制比较分析 | 第38-50页 |
3.1.1 全球化 | 第38-40页 |
3.1.2 去工业化 | 第40-44页 |
3.1.3 城市化 | 第44-47页 |
3.1.4 人口老龄化 | 第47-50页 |
3.2 中外收缩城市表现特征比较分析 | 第50-64页 |
3.2.1 收缩度——中度收缩与低度收缩 | 第50-52页 |
3.2.2 收缩进程——收缩后期与收缩初期 | 第52-54页 |
3.2.3 社会现象 | 第54-57页 |
3.2.4 空间模式 | 第57-6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4-68页 |
4 中国西部地区收缩个案研究——以梁平县为例 | 第68-78页 |
4.1 人口对外流失严重,“异地城镇化”现象加速梁平县收缩 | 第69-73页 |
4.1.1 数据资料分析 | 第70-71页 |
4.1.2 现场问卷调查 | 第71-73页 |
4.2 “自下而上”产业发展模式的固有缺陷引发梁平县的整体收缩 | 第73-74页 |
4.3 梁平县内部人口过于集中于县城,人口收缩呈现“中心丰满,边缘空洞” | 第74-76页 |
4.3.1 城镇体系失衡,空间分布不均 | 第74-75页 |
4.3.2 梁平县的空心镇与空心村 | 第75-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5 中国西部地区收缩现象的规划应对策略及建议 | 第78-90页 |
5.1 规划理念的转变——建立“精明收缩”机制 | 第78-79页 |
5.2 多元的城镇化发展政策——“本地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相结合 | 第79-81页 |
5.2.1 建立“本地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相协调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 第80-81页 |
5.2.2 制定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需而定的多元城镇化政策 | 第81页 |
5.3 约束性的城镇空间发展模式——“浓缩精华,精致提升” | 第81-83页 |
5.3.1 调整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 第82页 |
5.3.2 突出重点与规模缩减 | 第82页 |
5.3.3 混合式多功能的土地开发模式 | 第82-83页 |
5.4 生态优先的发展策略——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 | 第83-84页 |
5.5 统筹全局的区域发展政策——尊重城镇发展的客观规律 | 第84-85页 |
5.6 各类收缩地区的规划反应策略——老工业城市及中小城镇 | 第85-88页 |
5.6.1 针对西部老工业及资源型城市收缩问题的规划反应策略 | 第85-87页 |
5.6.2 针对西部中小城镇收缩问题的规划反应策略 | 第87-8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6 结语 | 第90-92页 |
6.1 结论 | 第90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90-91页 |
6.3 研究不足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附录 | 第98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