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固耦合的弹性阻尼簧片减振器动态响应分析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柴油机轴系扭振计算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减振器动力学分析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机械结构流固耦合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2 柴油机曲轴系统扭转振动分析 | 第15-37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安装簧片减振器的曲轴系统简化 | 第15-16页 |
2.3 船舶推进轴系强迫扭振的计算 | 第16-24页 |
2.3.1 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16-19页 |
2.3.2 曲轴系统扭振响应分析 | 第19-24页 |
2.4 曲轴系统扭振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34页 |
2.4.1 单缸熄火对轴系扭振特性的影响 | 第24-29页 |
2.4.2 减振器转动惯量对轴系扭振特性的影响 | 第29-31页 |
2.4.3 减振器扭转刚度对轴系扭振特性的影响 | 第31-33页 |
2.4.4 减振器相对阻尼对轴系扭振特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7页 |
3 弹性阻尼簧片减振器动态响应仿真分析 | 第37-53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瞬态动力学分析基本理论 | 第37-39页 |
3.2.1 动力学基本方程 | 第37-38页 |
3.2.2 显式时间积分与时间步控制 | 第38-39页 |
3.2.3 非线性求解控制 | 第39页 |
3.3 簧片减振器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39-41页 |
3.3.1 簧片减振器基本结构 | 第39-40页 |
3.3.2 簧片减振器工作原理 | 第40-41页 |
3.4 簧片减振器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41-44页 |
3.4.1 动力学计算模型 | 第41-42页 |
3.4.2 创建接触并施加约束 | 第42-43页 |
3.4.3 减振器加载与求解 | 第43-44页 |
3.5 簧片减振器扭振响应分析 | 第44-52页 |
3.5.1 簧片减振器的动态接触力及动应力 | 第44-49页 |
3.5.2 簧片减振器外部构件运动分析 | 第49-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弹性阻尼簧片减振器内流道流场动态仿真分析 | 第53-71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流体动力学数学模型 | 第53-58页 |
4.2.1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 第53-57页 |
4.2.2 湍流模型动力学控制方程 | 第57-58页 |
4.3 簧片减振器内油腔流场仿真 | 第58-62页 |
4.3.1 流场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8-61页 |
4.3.2 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61-62页 |
4.4 流场仿真结果分析 | 第62-69页 |
4.4.1 压力场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4.4.2 速度场结果分析 | 第64-68页 |
4.4.3 供油压力及流量结果分析 | 第68-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5 弹性阻尼簧片减振器流固耦合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71-87页 |
5.1 引言 | 第71页 |
5.2 流固耦合控制方程及分析流程 | 第71-73页 |
5.3 簧片减振器流固耦合仿真分析 | 第73-79页 |
5.3.1 减振器内流道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73-74页 |
5.3.2 簧片减振器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74-75页 |
5.3.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5-79页 |
5.4 流固耦合影响因素分析 | 第79-84页 |
5.4.1 输入转速对仿真结果的影响 | 第79-81页 |
5.4.2 转动惯量对仿真结果的影响 | 第81-83页 |
5.4.3 流道宽度对仿真结果的影响 | 第83-8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4-8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6.1 结论 | 第87-88页 |
6.2 展望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附录 | 第95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5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5页 |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