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棕地公园景观生态化建构对策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47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6-22页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6-20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1.2 矿业棕地公园释义 | 第22-27页 |
1.2.1 公园 | 第22-24页 |
1.2.2 矿山公园 | 第24-25页 |
1.2.3 矿业棕地公园 | 第25-27页 |
1.3 研究现状与动态 | 第27-44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7-40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40-44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44-4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4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44-46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46-47页 |
第2章 基础理论及基本概念 | 第47-70页 |
2.1 本文研究遵循的基础理论 | 第47-51页 |
2.1.1 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 | 第47-48页 |
2.1.2 景观都市主义 | 第48-50页 |
2.1.3 生态演替理论 | 第50-51页 |
2.2 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 | 第51-59页 |
2.2.1 生态化 | 第51-55页 |
2.2.2 景观的建构 | 第55-57页 |
2.2.3 景观格局 | 第57-59页 |
2.3 矿业棕地公园概念的解析 | 第59-66页 |
2.3.1 矿业棕地生态修复 | 第59页 |
2.3.2 矿山公园设计的理论缺失及现状问题 | 第59-65页 |
2.3.3 基础理论的形成及指导意义 | 第65-66页 |
2.4 矿业棕地公园的定义 | 第66-68页 |
2.4.1 对矿业棕地公园的生态化定义 | 第66-67页 |
2.4.2 矿业棕地公园与矿山公园的异同点 | 第67-6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3章 基于景观基础设施的景观建构 | 第70-87页 |
3.1 基于景观基础设施的生态化建构 | 第70-75页 |
3.1.1 景观基础设施建构理念的内涵 | 第70-74页 |
3.1.2 景观基础设施建构理念的特征 | 第74-75页 |
3.2 景观基础设施理论在国外的实践 | 第75-78页 |
3.2.1 实例分析 | 第75-77页 |
3.2.2 对本文的启示 | 第77-78页 |
3.3 公园的景观基础设施及建构策略 | 第78-86页 |
3.3.1 开放空间植被恢复系统 | 第78-80页 |
3.3.2 雨洪调蓄及滨水生态系统 | 第80-83页 |
3.3.3 公园绿道系统 | 第83-84页 |
3.3.4 ―灰色‖基础设施生态化改造 | 第84-8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4章 基于景观生态功能的景观建构 | 第87-118页 |
4.1 公园景观生态功能及功能分区 | 第87-91页 |
4.1.1 公园景观生态功能的内涵 | 第87-88页 |
4.1.2 公园的生态功能组分 | 第88-89页 |
4.1.3 景观生态功能向自然的回归 | 第89-90页 |
4.1.4 基于景观生态功能的公园功能分区 | 第90-91页 |
4.2 公园人工自然斑块景观生态化建构 | 第91-103页 |
4.2.1 人工自然斑块的生态功能 | 第91页 |
4.2.2 开放空间斑块的面积与形态 | 第91-93页 |
4.2.3 开放空间斑块的植被修复 | 第93-98页 |
4.2.4 污染斑块的植被修复 | 第98-101页 |
4.2.5 自然残遗斑块生态化建构 | 第101-103页 |
4.3 矿业遗迹斑块景观生态化建构 | 第103-107页 |
4.3.1 矿业遗址斑块的矿业文化展示功能 | 第103-104页 |
4.3.2 大型露天矿陡坡生态化建构 | 第104-105页 |
4.3.3 深凹露天采场生态化建构 | 第105-106页 |
4.3.4 塌陷区生态化建构 | 第106-107页 |
4.4 后工业景观斑块景观生态化建构 | 第107-113页 |
4.4.1 后工业景观的概念及分类 | 第107-108页 |
4.4.2 后工业景观斑块功能置换 | 第108-109页 |
4.4.3 建筑物保护性保留 | 第109-110页 |
4.4.4 构筑物保护性保留 | 第110-111页 |
4.4.5 生产场地功能置换 | 第111-113页 |
4.5 建筑设施斑块的景观生态化建构 | 第113-117页 |
4.5.1 建筑设施斑块的综合服务功能 | 第113页 |
4.5.2 建筑设施景观斑块的生态化融入 | 第113-115页 |
4.5.3 建筑设施材料的生态化利用 | 第115-11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5章 基于生态格局的景观建构 | 第118-141页 |
5.1 基于生态格局的景观建构理念 | 第118-121页 |
5.1.1 ―人工自然‖ | 第118-119页 |
5.1.2 让自然做功 | 第119页 |
5.1.3 ―组装的生态‖ | 第119-120页 |
5.1.4 使建构过程成为可操作的生态逻辑 | 第120-121页 |
5.2 生态廊道(绿道)网络建构 | 第121-127页 |
5.2.1 绿道的功能 | 第123-124页 |
5.2.2 生态廊道尺度 | 第124-125页 |
5.2.3 生态功能网络建构 | 第125-127页 |
5.3 矿业棕地公园生态化格局的建构 | 第127-133页 |
5.3.1 矿业棕地的景观格局 | 第127-130页 |
5.3.2 景观生态格局与生态连接理论 | 第130-132页 |
5.3.3 基于生态格局的生态功能网络建构 | 第132-133页 |
5.4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景观建构 | 第133-139页 |
5.4.1 生态安全格局的相关概念 | 第133-135页 |
5.4.2 生态安全格局下的矿业棕地公园 | 第135-138页 |
5.4.3 溶解公园开放式生态格局 | 第138-13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9-141页 |
第6章 概念化案例研究与后续研究设想 | 第141-166页 |
6.1 黄石市矿业发展及景观格局概况 | 第141-143页 |
6.2 对矿山公园现状景观格局的评析 | 第143-147页 |
6.2.1 创伤面大、植被缺失、地表残破 | 第143-144页 |
6.2.2 城市化设计倾向严重 | 第144-145页 |
6.2.3 公园游览区现状 | 第145-146页 |
6.2.4 园区道路交通 | 第146-147页 |
6.3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生态化改造 | 第147-159页 |
6.3.1 基于景观基础设施的生态化建构 | 第147-151页 |
6.3.2 基于生态功能的生态化建构 | 第151-156页 |
6.3.3 基于生态化格局的景观建构 | 第156-159页 |
6.4 未来发展趋势及后续研究设想 | 第159-164页 |
6.4.1 矿业棕地公园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159-162页 |
6.4.2 本文后续研究设想 | 第162-16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64-166页 |
结论 | 第166-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7页 |
附录 | 第177-1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79-181页 |
致谢 | 第181-182页 |
个人简历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