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

地木耳遗传多样性、生物活性及人工培养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5页
    1.1 地木耳的分类地位与生长环境第16-18页
        1.1.1 地木耳的分类第16页
        1.1.2 地木耳的形态第16-18页
        1.1.3 地木耳的分布与生长环境第18页
    1.2 地木耳的生理特征第18-19页
    1.3 地木耳的营养组成与作用第19-21页
    1.4 地木耳菌的繁殖及生活史第21页
    1.5 地木耳人工培养技术研究进展第21-22页
    1.6 地木耳的应用研究进展第22-23页
        1.6.1 地木耳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第22页
        1.6.2 地木耳在环境方面的应用第22页
        1.6.3 地木耳在食品方面的应用第22-23页
        1.6.4 地木耳的医疗保健价值第23页
    1.7 地木耳资源开发亟待解决的问题第23-25页
第二章 地木耳遗传多样性分析第25-54页
    2.1 概述第25-28页
        2.1.1 遗传多样性概述第25页
        2.1.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5-27页
        2.1.3 地木耳遗传多样性研究第27页
        2.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7-28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8-37页
        2.2.1 实验材料第28-31页
        2.2.2 实验试剂及设备第31-32页
        2.2.3 地木耳中DNA提取方法第32-33页
        2.2.4 PCR扩增第33-35页
        2.2.5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35页
        2.2.6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35-37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7-48页
        2.3.1 DNA提取及质量检测第37-38页
        2.3.2 引物筛选及多态性第38-40页
        2.3.3 地木耳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40-43页
        2.3.4 遗传分化与基因流分析第43-45页
        2.3.5 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第45-48页
        2.3.6 居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分析第48页
    2.4 讨论第48-52页
        2.4.1 改良CTAB法提取地木耳DNA质量高第48页
        2.4.2 地木耳物种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居群水平第48-50页
        2.4.3 地木耳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大于居群内第50-51页
        2.4.4 海拔高度对地木耳的遗传分化有显著影响第51-52页
    2.5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三章 ICP-AES法测定地木耳中微量元素含量第54-63页
    3.1 概述第54-55页
        3.1.1 地木耳中的微量元素第54页
        3.1.2 ICP-AES法第54-55页
        3.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55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5-57页
        3.2.1 实验材料采集第55页
        3.2.2 实验试剂及设备第55页
        3.2.3 样品预处理第55-56页
        3.2.4 湿法消解第56页
        3.2.5 实验仪器及工作参数第56页
        3.2.6 工作曲线与检出限第56-57页
        3.2.7 回收率测定第57页
        3.2.8 评价标准第57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57-58页
        3.3.1 元素的检测波长、检测限和精密度测定第57页
        3.3.2 回收率测定第57-58页
        3.3.3 微量元素含量测定结果第58页
    3.4 讨论第58-61页
    3.5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四章 地木耳活性物质提取及活性研究第63-100页
    4.1 概述第63-67页
        4.1.1 生物体内活性物质及抗氧化机理第63-65页
        4.1.2 抑菌作用研究进展第65-66页
        4.1.3 地木耳营养物质及活性第66-67页
        4.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67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67-72页
        4.2.1 实验材料第67页
        4.2.2 实验试剂及设备第67页
        4.2.3 地木耳中多糖、脂类物质、黄酮的提取第67-70页
        4.2.4 不同地区地木耳多糖、脂类物质、黄酮的抗氧化活性测定第70-71页
        4.2.5 不同地区地木耳多糖、脂类物质、黄酮的抑菌活性测定第71-72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72-94页
        4.3.1 地木耳中多糖、脂类物质、黄酮含量与组成分析第72-76页
        4.3.2 地木耳抗氧化活性分析第76-86页
        4.3.3 地木耳多糖、脂类物质和黄酮抑菌作用分析第86-94页
    4.4 讨论第94-98页
        4.4.1 地木耳的物质组成第94-95页
        4.4.2 地木耳多糖、脂类物质和黄酮抗氧化活性第95-97页
        4.4.3 地木耳多糖、脂类物质和黄酮抑菌活性第97-98页
    4.5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五章 红外光谱法鉴别地木耳第100-113页
    5.1 概述第100-102页
        5.1.1 红外光谱法研究概述第100页
        5.1.2 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第100-101页
        5.1.3 红外光谱分析中的数据处理方法第101-102页
        5.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02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102-103页
        5.2.1 材料来源第102页
        5.2.2 仪器设备及参数设置第102页
        5.2.3 测定方法第102-103页
        5.2.4 数据分析第103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103-110页
        5.3.1 红外光谱图特征峰分析第103-107页
        5.3.2 红外光谱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第107-110页
    5.4 讨论第110-111页
    5.5 本章小结第111-113页
第六章 地木耳人工培养研究第113-135页
    6.1 概述第113-114页
        6.1.1 地木耳生长习性第113页
        6.1.2 地木耳人工培养现状与存在问题第113-114页
        6.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14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114-118页
        6.2.1 实验材料第114-115页
        6.2.2 实验试剂及设备第115-116页
        6.2.3 菌体的培养第116-117页
        6.2.4 摇床摇动速率、培养温度与光照时间对地木耳生长的影响第117页
        6.2.5 14个菌株在14天的培养期中生物量的测定第117页
        6.2.6 地木耳菌在56天培养期中生物量的测定第117页
        6.2.7 地木耳人工培养中生物量及形态学变化测定第117-118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118-129页
        6.3.1 摇床摇动速率、培养温度与光照时间对地木耳菌生长的影响第118-121页
        6.3.2 14个菌株在14天的培养期中生物量的测定第121页
        6.3.3 3 个菌株在56天培养期中生物量的测定第121-123页
        6.3.4 四川宜宾地木耳人工培养中生物量及形态学变化测定第123-129页
    6.4 讨论第129-133页
        6.4.1 地木耳人工培养条件研究第129-130页
        6.4.2 地木耳培养中菌株筛选、生物量及营养成分变化第130-131页
        6.4.3 地木耳菌在培养过程中形态学变化第131-132页
        6.4.4 菌体破裂对地木耳生物量及形态变化的影响第132-133页
    6.5 本章小结第133-135页
第七章 结论第135-138页
    7.1 结论第135-136页
    7.2 本文的创新点第136-138页
致谢第138-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5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2-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恩格斯妇女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研究
下一篇:楔形离合器的设计、建模与换挡性能优化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