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6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第14-15页 |
(四) 研究对象及其逻辑结构 | 第15-16页 |
一、十年探索时期中共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 | 第16-19页 |
(一) 国际局势的演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背景 | 第16-17页 |
(二)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度基础 | 第17页 |
(三) 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基础 | 第17-18页 |
(四) “双百方针”的提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基本完成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背景 | 第18-19页 |
二、十年探索时期中共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 | 第19-23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第19-21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 | 第21-22页 |
(三) 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 第22-23页 |
三、十年探索时期中共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 第23-35页 |
(一) 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出版通俗读物 | 第23-24页 |
(二) 开展多层次教育:高校教育和成人教育 | 第24-29页 |
(三) 利用报刊、话剧、民歌等传媒机制 | 第29-31页 |
(四) 塑造和宣传典型、模范人物 | 第31-33页 |
(五) 号召开展自上而下的学习和辩论活动 | 第33-35页 |
四、十年探索时期中共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 | 第35-37页 |
(一) 以反思苏联经验为契机 | 第35页 |
(二) 主要内容是毛泽东思想 | 第35-36页 |
(三) 出现了教条化、庸俗化和泛政治化的倾向 | 第36-37页 |
五、十年探索时期中共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 | 第37-39页 |
(一)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 第37-38页 |
(二) 宣传了党的主张,实现了意识形态政治权威与理性权威的高度统一 | 第38页 |
(三) 提高了民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激发了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激情 | 第38-39页 |
六、十年探索时期中共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教训 | 第39-41页 |
(一) 注重理论的科学性,避免理论泛政治化、庸俗化和简单化 | 第39页 |
(二) 运用区别对待的原则,处理好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 | 第39-40页 |
(三) 坚持发展和创新的观点,处理好普及和提高的关系 | 第40页 |
(四)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吸引力 | 第40-4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情况一览表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