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协同理论的脱硫塔烟道导流板结构优化设计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15页 |
1.1.1 脱硫塔内流场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 流动场协同理论介绍 | 第15-1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模拟对象及数学模型 | 第18-27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2.2 数学模型 | 第19-24页 |
2.2.1 连续相控制方程 | 第19页 |
2.2.2 连续相湍流模型 | 第19-21页 |
2.2.3 离散相控制方程 | 第21-22页 |
2.2.4 多孔介质模型介绍 | 第22-24页 |
2.2.5 数值计算方法 | 第24页 |
2.3 流体流动场协同方程 | 第24-25页 |
2.4 流场均匀性指数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流动场协同的模型验证 | 第27-32页 |
3.1 初始烟道内流场计算 | 第27-28页 |
3.1.1 数值模拟计算区域 | 第27页 |
3.1.2 数值计算方法及边界条件 | 第27页 |
3.1.3 模拟结果 | 第27-28页 |
3.2 求解含场协同方程的理想流场 | 第28-29页 |
3.3 导流板优化设计模拟结果 | 第29-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华能安源电厂项目烟道内流场优化 | 第32-46页 |
4.1 数值模型验证 | 第32-35页 |
4.1.1 数值模拟基本假设 | 第32页 |
4.1.2 初始计算边界条件 | 第32-33页 |
4.1.3 网格无关性验证 | 第33-34页 |
4.1.4 模拟结果验证 | 第34-35页 |
4.2 入口烟道流场优化 | 第35-43页 |
4.2.1 优化前入口烟道流场 | 第35-36页 |
4.2.2 原始导流板方案 | 第36-37页 |
4.2.3 加入场协同方法的导流板优化设计方案 | 第37-39页 |
4.2.4 优化后喷淋层内烟气流场 | 第39-43页 |
4.3 除雾器前烟道流场优化 | 第43-45页 |
4.3.1 传统导流板优化设计方案 | 第43-44页 |
4.3.2 优化效果对比 | 第44-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甲湖湾新建电厂烟气脱硫装置流场模拟 | 第46-61页 |
5.1 数值模型验证 | 第46-49页 |
5.1.1 数值模拟前提假设 | 第46页 |
5.1.2 初始计算边界条件 | 第46-48页 |
5.1.3 网格划分 | 第48页 |
5.1.4 模拟结果验证 | 第48-49页 |
5.2 引风机出口烟道流场优化 | 第49-52页 |
5.2.1 求解入口烟道的理想流场 | 第49-50页 |
5.2.2 优化效果检验 | 第50-52页 |
5.3 优化后喷淋层内烟气流场 | 第52-56页 |
5.4 脱硫塔出口除尘器前烟气流场优化 | 第56-5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5页 |
6.1 结论 | 第61-63页 |
6.2 创新点总结 | 第63页 |
6.3 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