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植生型混凝土的定义 | 第11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内外多孔混凝土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外植被材料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植生型混凝土的用途及其优点 | 第14-15页 |
1.5 重庆地区技术需求 | 第15-16页 |
1.6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和目标 | 第16-19页 |
1.6.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6.2 多孔混凝土配合比的研究 | 第16-18页 |
1.6.3 多孔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和养护方法的研究 | 第18页 |
1.6.4 磷石膏植被材料配合比的研究 | 第18-19页 |
2 多孔混凝土配合比及性能研究 | 第19-31页 |
2.1 实验原材料 | 第19页 |
2.1.1 普通硅酸盐水泥 | 第19页 |
2.1.2 粗骨料 | 第19页 |
2.1.3 拌合水 | 第19页 |
2.2 试验步骤及试验方法 | 第19-22页 |
2.3 多孔混凝土透水性能的研究 | 第22-24页 |
2.3.1 透水系数基本原理及计算公式 | 第22-23页 |
2.3.2 配合比对透水系数的影响 | 第23-24页 |
2.4 多孔混凝土干缩性能的研究 | 第24-25页 |
2.4.1 试验方法 | 第24页 |
2.4.2 多孔混凝土干缩性能的测试 | 第24-25页 |
2.5 多孔混凝土制作工艺研究 | 第25-29页 |
2.5.1 搅拌工艺的研究 | 第25-26页 |
2.5.2 成型工艺的研究 | 第26-29页 |
2.6 多孔混凝土养护方法的研究 | 第2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3 磷石膏植被材料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31-46页 |
3.1 原材料 | 第31-33页 |
3.1.1 种植土 | 第31页 |
3.1.2 磷石膏 | 第31页 |
3.1.3 稻壳 | 第31页 |
3.1.4 纤维 | 第31-32页 |
3.1.5 长效有机肥 | 第32页 |
3.1.6 高次团粒剂 | 第32页 |
3.1.7 陶砂 | 第32页 |
3.1.8 植物 | 第32-33页 |
3.2 试验准备 | 第33页 |
3.3 土壤的选定 | 第33-34页 |
3.4 实验测定 | 第34-46页 |
3.4.1 抗冲刷性测试 | 第34-36页 |
3.4.2 抗压强度测试 | 第36页 |
3.4.3 植物发芽率测定 | 第36-39页 |
3.4.4 植被材料收缩性测定 | 第39页 |
3.4.5 植被材料的抗旱性试验 | 第39-41页 |
3.4.6 样板试验 | 第41-44页 |
3.4.7 植生型混凝土试验 | 第44页 |
3.4.8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4 多孔混凝土在海绵城市中应用 | 第46-54页 |
4.1 多孔混凝土路面的意义 | 第46-47页 |
4.2 多孔混凝土运用于车行道 | 第47-48页 |
4.2.1 传统施工方法 | 第47页 |
4.2.2 透水车道设计方案 | 第47-48页 |
4.3 多孔混凝土运用于人行道、广场、停车场,跑道 | 第48-51页 |
4.3.1 传统施工方法 | 第48页 |
4.3.2 透水性人行道、广场设计方案 | 第48-50页 |
4.3.3 透水性停车场设计方案 | 第50-51页 |
4.3.4 塑胶跑道结构优化 | 第51页 |
4.4 多孔混凝土用于生态护坡 | 第51-53页 |
4.4.1 施工工艺 | 第52页 |
4.4.2 面层材料的试验 | 第52-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悦来大道田家湾支路施工方案 | 第54-65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54-55页 |
5.2 制定方案 | 第55-56页 |
5.3 合成营养土施工流程 | 第56-58页 |
5.3.1 合成营养土施工配方 | 第56页 |
5.3.2 施工工艺及施工流程 | 第56-58页 |
5.4 植生袋堆码施工工艺及施工流程 | 第58-59页 |
5.4.1 植生袋堆码材料要求 | 第58页 |
5.4.2 施工工艺 | 第58页 |
5.4.3 施工流程 | 第58-59页 |
5.5 石膏植被材料施工流程 | 第59-61页 |
5.5.1 石膏植被材料原材料要求 | 第59-60页 |
5.5.2 石膏植被材料施工工艺及流程 | 第60-61页 |
5.6 植物的选取 | 第61-63页 |
5.6.1 植物种类 | 第61-63页 |
5.6.2 植物用量 | 第63页 |
5.7 工程目前情况 | 第63-64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66页 |
6.3 展望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