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乐舞数字化保护及其文化生存空间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目的意义及课题来源 | 第9-10页 |
1.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1.2 本文的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2 当前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6页 |
1.2.1 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 | 第10-14页 |
1.2.2 国内外关于文化生存空间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关于祭孔乐舞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第2章 祭孔乐舞文化生存空间的特征分析 | 第19-35页 |
2.1 乐舞的物态文化层 | 第19-24页 |
2.1.1 庙宇建筑 | 第19-22页 |
2.1.2 服饰道具 | 第22-24页 |
2.2 乐舞的制度文化层 | 第24-27页 |
2.2.1 祭孔仪制 | 第25-26页 |
2.2.2 礼乐制度 | 第26-27页 |
2.3 乐舞的行为文化层 | 第27-31页 |
2.3.1 动容之礼 | 第27-29页 |
2.3.2 乐德之思 | 第29-30页 |
2.3.3 中和之美 | 第30-31页 |
2.4 乐舞的心态文化层 | 第31-34页 |
2.4.1 阴阳五行 | 第31-32页 |
2.4.2 忠孝仁义 | 第32-33页 |
2.4.3 和而不同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祭孔乐舞数字化保护的技术实现 | 第35-60页 |
3.1 系统设计原则与总体框架 | 第35-38页 |
3.1.1 系统的设计原则 | 第35-36页 |
3.1.2 系统的框架设计 | 第36-38页 |
3.2 祭孔乐舞仿真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38-46页 |
3.2.1 基于动作捕捉技术的数据采集 | 第38-40页 |
3.2.2 基于实时角色动画技术的乐舞复原 | 第40-42页 |
3.2.3 基于姿态识别技术的乐舞体感游戏 | 第42-46页 |
3.3 祭孔乐舞交互系统的用户体验研究 | 第46-58页 |
3.3.1 实验设计阐述 | 第47页 |
3.3.2 实验内容分析 | 第47-54页 |
3.3.3 实验结果分析与总结 | 第54-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4章 数字技术下乐舞文化空间的嬗变 | 第60-70页 |
4.1 数字技术对乐舞文化空间的祛魅 | 第60-64页 |
4.1.1 祭孔乐舞数字技术的工具理性 | 第60-61页 |
4.1.2 虚拟空间对祭孔乐舞地方的冲击 | 第61-63页 |
4.1.3 虚拟空间对乐舞文化心态的解构 | 第63-64页 |
4.2 数字技术对乐舞文化空间的返魅 | 第64-67页 |
4.2.1 祭孔乐舞数字技术的价值理性 | 第64页 |
4.2.2 虚拟空间与乐舞文化空间的融合 | 第64-66页 |
4.2.3 虚拟空间与乐舞文化空间的转化 | 第66-67页 |
4.3 数字技术对文化空间的重构反思 | 第67-69页 |
4.3.1 发挥数字技术的有限场域 | 第67-68页 |
4.3.2 坚持数字技术的人性化发展 | 第68页 |
4.3.3 在祛魅和返魅的张力中活态传承 | 第68-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6-77页 |
附录 用户实验调查问卷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