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3.1 国内外社会分层的经典理论 | 第10-12页 |
1.3.2 国内外关于底层阶级的研究 | 第12-14页 |
1.3.3 国内外阶层的主观认同研究 | 第14-15页 |
1.3.4 文献评述 | 第15-17页 |
第2章 研究设计与样本收集 | 第17-25页 |
2.1 研究设计 | 第17-21页 |
2.1.1 相关概念阐释 | 第17-18页 |
2.1.2 理论假设 | 第18-20页 |
2.1.3 操作化与问卷设计 | 第20-21页 |
2.2 调查实施与数据分析 | 第21页 |
2.2.1 调查的实施 | 第21页 |
2.2.2 数据分析 | 第21页 |
2.3 样本构成 | 第21-24页 |
2.3.1 社会认知调查的样本概况 | 第21-22页 |
2.3.2 自我认知调查的样本概况 | 第22-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大众视野下的城市底层阶级 | 第25-31页 |
3.1 城市底层阶级的身份标准 | 第25-27页 |
3.1.1 底层阶级的收入标准 | 第25页 |
3.1.2 底层阶级的职业构成 | 第25-26页 |
3.1.3 底层阶级的群体构成 | 第26页 |
3.1.4 底层阶级的突出特征 | 第26-27页 |
3.2 影响公众对底层阶级认知的因素分析 | 第27-30页 |
3.2.1 公众对底层阶级的认同特点 | 第27-28页 |
3.2.2 影响收入界定的因素分析 | 第28-30页 |
3.2.3 性别、年龄、学历对底层群体职业的识别影响 | 第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城市底层阶级的阶层定位与归因 | 第31-48页 |
4.1 底层阶级的阶层定位 | 第31-40页 |
4.1.1 底层阶级的社会地位认同 | 第31-35页 |
4.1.2 社会地位的认同特征 | 第35-37页 |
4.1.3 是否认定为底层的影响因素模型 | 第37-40页 |
4.2 底层阶级的阶层归因 | 第40-47页 |
4.2.1 阶层进入的外向归因 | 第40-43页 |
4.2.2 阶层流动的外向依赖 | 第43-45页 |
4.2.3 不同归因倾向的影响因素 | 第45-4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底层阶级的社会心态和行动逻辑 | 第48-63页 |
5.1 底层阶级的社会心态 | 第48-59页 |
5.1.1 生活满意度和未来预期 | 第48-52页 |
5.1.2 底层阶级的被剥夺感 | 第52-59页 |
5.2 底层阶级的行动逻辑 | 第59-62页 |
5.2.1 利益受损下的行动选择 | 第59-60页 |
5.2.2 选择利益维护机制的影响因素 | 第60-6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理论假设检验及认同状况分析 | 第63-71页 |
6.1 理论假设的检验 | 第63-67页 |
6.1.1 理论假设 A 的检验 | 第63页 |
6.1.2 理论假设 B 的检验 | 第63-64页 |
6.1.3 理论假设 C 的检验 | 第64-65页 |
6.1.4 理论假设 D 的检验 | 第65-67页 |
6.1.5 理论假设 E 的检验 | 第67页 |
6.2 底层阶级认同状况分析 | 第67-70页 |
6.2.1 底层阶级的社会认知与自我认同存在偏差 | 第68页 |
6.2.2 阶层认同中的存在明显的世袭特点 | 第68-69页 |
6.2.3 不同户籍人员的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 | 第69页 |
6.2.4 底层民众对于声望受损有超出预想的感知 | 第69-70页 |
6.2.5 底层民众的利益受损维护机制值得关注 | 第7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 | 第75-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