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导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依据和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对象、目的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3 几个概念的界定 | 第12-14页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1.4.1 创新点 | 第16-17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2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 第18-32页 |
2.1 关于产业结构问题的认识及研究态度 | 第18-19页 |
2.1.1 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的认识及研究态度 | 第18页 |
2.1.2 结构主义的认识及态度 | 第18-19页 |
2.1.3 新古典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混合观 | 第19页 |
2.2 关于产业结构的时序演变理论 | 第19-25页 |
2.2.1 配弟定理 | 第20页 |
2.2.2 斯密顺序 | 第20页 |
2.2.3 克拉克定理 | 第20页 |
2.2.4 库兹涅茨趋势 | 第20-22页 |
2.2.5 钱纳里标准结构 | 第22-24页 |
2.2.6 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 第24-25页 |
2.3 关于产业结构的空间演变理论 | 第25-27页 |
2.3.1 增长极理论 | 第25-26页 |
2.3.2 梯度推移理论 | 第26-27页 |
2.4 关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协调理论 | 第27-31页 |
2.4.1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 第27-29页 |
2.4.2 主导专业化部门的选择 | 第29-30页 |
2.4.3 产业结构的演变模式 | 第30-31页 |
2.5 简评 | 第31-32页 |
3 区域分工、专业化与农业结构调整内在机理 | 第32-42页 |
3.1 概念及三者的关系 | 第32-33页 |
3.2 分工和专业化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 第33-35页 |
3.2.1 提高生产者的劳动熟练程度 | 第34页 |
3.2.2 减少劳动时间的间歇性损失 | 第34页 |
3.2.3 节约生产资料 | 第34页 |
3.2.4 减化劳动者的技术难度 | 第34页 |
3.2.5 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 第34页 |
3.2.6 促进技术进步 | 第34-35页 |
3.3 分工、专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演变机制 | 第35-40页 |
3.3.1 分工与产品多样化:罗默的知识驱动模型 | 第35-36页 |
3.3.2 分工与劳动专业化:杨-博兰德模型 | 第36页 |
3.3.3 分工与产品质量的提高 | 第36页 |
3.3.4 内生的技术进步是分工演进和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 第36-37页 |
3.3.5 分工、专业化的内生演进 | 第37-39页 |
3.3.6 产业结构调整对分工和专业化增长效应的放大机制 | 第39-40页 |
3.4 小结 | 第40-42页 |
4 西北地区农业区域分工与布局:开放条件下的农业结构调整 | 第42-68页 |
4.1 理论基础:比较优势理论及测定方法 | 第42-49页 |
4.1.1 比较优势理论 | 第42-44页 |
4.1.2 比较优势测定方法 | 第44-47页 |
4.1.3 测定方法比较与选择 | 第47-49页 |
4.2 参数处理 | 第49-52页 |
4.2.1 标准换算系数 | 第49页 |
4.2.2 影子汇率 | 第49页 |
4.2.3 社会折现率 | 第49-50页 |
4.2.4 运输费用率 | 第50页 |
4.2.5 固定资产折旧换算系数 | 第50页 |
4.2.6 农产品影子价格估算 | 第50页 |
4.2.7 投入要素机会成本估算 | 第50-52页 |
4.3 样本选取 | 第52-53页 |
4.4 测算结果 | 第53-61页 |
4.4.1 全国总体变动特点 | 第55-57页 |
4.4.2 西北地区变动特点 | 第57-58页 |
4.4.3 西北地区与全国比较 | 第58-60页 |
4.4.4 西北地区五省区之间的比较 | 第60-61页 |
4.5 结果分析:成因考察 | 第61-64页 |
4.6 区域比较优势与分工 | 第64-68页 |
5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现状特征分析 | 第68-84页 |
5.1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特征分析 | 第68-70页 |
5.1.1 种植业产值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稳中有升 | 第68-69页 |
5.1.2 林业总产值比重总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 第69页 |
5.1.3 牧业总产值比重总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牧业大区不相称 | 第69页 |
5.1.4 渔业产值比重明显低于全国水平,但基本上呈上升之势 | 第69-70页 |
5.2 种植业结构特征分析 | 第70-73页 |
5.2.1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高而稳 | 第70-71页 |
5.2.2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低而稳 | 第71-72页 |
5.2.3 其它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也呈低稳态势 | 第72页 |
5.2.4 果园面积构成 | 第72-73页 |
5.3 畜牧业结构特征分析 | 第73-75页 |
5.3.1 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比重 | 第74页 |
5.3.2 牛肉产量比重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第74页 |
5.3.3 羊肉产量比重也均高于全国平均比重 | 第74-75页 |
5.4 粮食种植结构特征分析 | 第75-78页 |
5.4.1 小麦种植比例呈高稳态势 | 第75-76页 |
5.4.2 玉米种植比例省区间差异明显 | 第76页 |
5.4.3 大豆种植比例均低于全国 | 第76-77页 |
5.4.4 稻谷种植比例明显低于全国 | 第77-78页 |
5.5 经济作物结构特征分析 | 第78-80页 |
5.5.1 棉花种植比例有向新疆和甘肃集中的趋势 | 第78页 |
5.5.2 花生种植比例很小 | 第78页 |
5.5.3 油菜籽种植比例较高,但多数省区呈下降趋势 | 第78-79页 |
5.5.4 甜菜种植比例多数省区高于全国但呈下降趋势 | 第79-80页 |
5.6 西北地区种植业结构总体评价:结构趋异 | 第80-84页 |
6 西北地区农产品专业化与比较优势变动协调性实证分析 | 第84-97页 |
6.1 实证方法 | 第84-85页 |
6.2 实证结果 | 第85-90页 |
6.3 农产品专业化与比较优势变化特征:背离现象 | 第90-92页 |
6.4 背离现象原因透析 | 第92-95页 |
6.4.1 绝对优势较相对优势易于发现 | 第92-93页 |
6.4.2 区域间市场的分割 | 第93-94页 |
6.4.3 市场价格的经常波动 | 第94页 |
6.4.4 棉花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滞后 | 第94页 |
6.4.5 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 第94-95页 |
6.5 政策启示 | 第95-96页 |
6.6 农产品生产专业化的特殊性及其调整 | 第96-97页 |
7 分工对农业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97-103页 |
7.1 模型选取 | 第97页 |
7.2 数据及结果 | 第97-103页 |
7.2.1 陕西省数据及估计结果 | 第97-98页 |
7.2.2 甘肃省数据及估计结果 | 第98-99页 |
7.2.3 青海省数据及估计结果 | 第99-100页 |
7.2.4 宁夏数据及估计结果 | 第100-101页 |
7.2.5 新疆数据及估计结果 | 第101-103页 |
8 农业区域分工的实现条件:降低交易费用 | 第103-109页 |
8.1 健全完善高效灵活的市场经济体制 | 第103-104页 |
8.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易效率 | 第104-105页 |
8.3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 第105-106页 |
8.4 促进农村商业组织发育和完善 | 第106-109页 |
9 农业区域分工的可持续发展: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 | 第109-128页 |
9.1 农业区域分工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 第109-111页 |
9.2 农业区域分工可持续发展机理分析 | 第111-112页 |
9.3 农业区域分工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第112-128页 |
9.3.1 农村制度创新 | 第112-119页 |
9.3.2 农业技术创新 | 第119-120页 |
9.3.3 农业政策的战略转变:由农业保护转向农业支持 | 第120-122页 |
9.3.4 农村教育体制改革 | 第122-123页 |
9.3.5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 第123-128页 |
10 结论与启示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