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蛋白质(朊)化学加工工业论文--化学加工过程论文--各种蛋白质论文

重组胶原蛋白的制备和区域稳定性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4页
    1.1 胶原蛋白简介第8-11页
        1.1.1 胶原蛋白的组成与结构第8页
        1.1.2 胶原蛋白的分布第8-9页
        1.1.3 胶原蛋白的分类第9-11页
    1.2 胶原蛋白的制备第11-13页
        1.2.1 胶原蛋白的酸提取法第11-12页
        1.2.2 胶原蛋白的碱提取法第12页
        1.2.3 盐法提取胶原蛋白第12页
        1.2.4 胶原蛋白的生物酶法第12-13页
    1.3 胶原蛋白的纯化第13-14页
        1.3.1 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纯化胶原蛋白第13页
        1.3.2 凝胶过滤色谱分离纯化胶原蛋白第13页
        1.3.3 亲和色谱分离纯化胶原蛋白第13-14页
        1.3.4 反相色谱分离胶原蛋白第14页
    1.4 胶原蛋白的应用第14-15页
        1.4.1 胶原蛋白在食品中的应用第14-15页
        1.4.2 胶原蛋白在医学中的应用第15页
    1.5 重组胶原蛋白的特点与发展第15-16页
        1.5.1 重组胶原蛋白的特点第15-16页
        1.5.2 重组胶原蛋白的发展第16页
    1.6 课题设计的意义第16-18页
    参考文献第18-24页
第二章 发酵过程中的条件优化第24-38页
    2.1 引言第24-25页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5-26页
        2.2.1 实验试剂第25页
        2.2.2 实验仪器第25-26页
    2.3 实验方法第26-27页
        2.3.1 种子培养第26页
        2.3.2 探究不同因素对发酵的影响第26-27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7-35页
        2.4.1 pH在发酵过程中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第27-29页
        2.4.2 培养基的优化第29-33页
        2.4.3 发酵过程中补液的影响第33-35页
    2.5 结论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38页
第三章 重组胶原蛋白高效纯化第38-49页
    3.1 引言第38-39页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39页
        3.2.1 实验试剂第39页
        3.2.2 实验仪器第39页
    3.3 实验方法第39-40页
        3.3.1 重组胶原蛋白的表达第39页
        3.3.2 细胞破碎第39页
        3.3.3 His-tag柱的纯化方法第39-40页
        3.3.4 不同pH对蛋白溶解度的影响第40页
        3.3.5 蛋白的酶切第40页
        3.3.6 透析第40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0-45页
        3.4.1 pH对蛋白溶解度的影响第40-42页
        3.4.2 His-tag柱与酸沉降纯化效果对比第42-43页
        3.4.3 蛋白的酶切第43-45页
    3.5 结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第四章 胶原蛋白酶切位点的稳定性第49-62页
    4.1 前言第49页
    4.2 实验步骤与样品处理第49-50页
        4.2.1 蛋白的表达与制备第49页
        4.2.2 圆二色谱的测定第49页
        4.2.3 动态激光散射仪(DLS)测定粒镜大小第49页
        4.2.4 V的酶切顺序第49-50页
        4.2.5 CL的酶切顺序第50页
        4.2.6 MALDI-TOF MS实验结果第50页
    4.3 实验结论第50-57页
        4.3.1 圆二色谱(CD)第50-51页
        4.3.2 V-CL酶切条件的确定与产物的DLS测定第51页
        4.3.3 球状域V的酶切过程第51-52页
        4.3.4 重组胶原蛋白域的酶切过程第52-53页
        4.3.5 酶切产物的质谱测定第53-57页
    4.4 结论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3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3-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输气管道滑坡段风险评价与监测技术研究
下一篇:中低阶煤的热溶解聚及其可溶有机质的结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