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气管道滑坡段风险评价与监测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管道风险及监测技术概述及分析 | 第12-16页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管道滑坡特性分析及分类 | 第16-24页 |
2.1 滑坡形成条件 | 第16页 |
2.2 滑坡的分类 | 第16-19页 |
2.2.1 分类目的和分类原则 | 第16-17页 |
2.2.2 分类依据 | 第17-19页 |
2.2.4 分类体系 | 第19页 |
2.3 忠武线管道滑坡特性分析 | 第19-23页 |
2.3.1 忠武线管道基本情况 | 第19-21页 |
2.3.2 忠武线管道滑坡特征 | 第21-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滑坡侵害下输气管道的力学特征 | 第24-29页 |
3.1 埋地管道的应力分析 | 第24-28页 |
3.1.1 埋地管道应力分析 | 第24-26页 |
3.1.2 滑坡作用下埋地管道受力分析 | 第26-28页 |
3.2 管道变形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滑坡段管道风险识别研究 | 第29-58页 |
4.1 管道风险分值的确定 | 第29-30页 |
4.2 管道风险失效可能性评价 | 第30-46页 |
4.2.1 管道风险失效可能性模糊评判体系 | 第30-39页 |
4.2.2 初始权重的确定 | 第39-41页 |
4.2.3 变权—模糊评价的过程 | 第41-46页 |
4.3 管道风险失效后果评价 | 第46-52页 |
4.3.1 伤害面积计算 | 第46-50页 |
4.3.2 人员伤亡后果评价 | 第50页 |
4.3.3 直接经济损失后果评价 | 第50-51页 |
4.3.4 无形损失后果评价 | 第51-52页 |
4.4 软件平台简介 | 第52-53页 |
4.4.1 平台简介说明 | 第52页 |
4.4.2 数据库说明 | 第52-53页 |
4.5 软件结构的拟设计思路 | 第53-54页 |
4.5.1 总体设计思路 | 第53页 |
4.5.2 拟采用的详细设计思路 | 第53-54页 |
4.6 软件拟具有的功能模块介绍 | 第54-57页 |
4.7 典型管段评价结果分析 | 第5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忠武线滑坡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 第58-78页 |
5.1 监测执行的技术规范与依据 | 第58页 |
5.2 监测布局与关键指标 | 第58-60页 |
5.2.1 应力应变类主要指标 | 第59页 |
5.2.2 角度类主要指标 | 第59-60页 |
5.2.3 温度类主要指标 | 第60页 |
5.3 管道地质灾害监测方案 | 第60-63页 |
5.3.1 编制原则 | 第60-61页 |
5.3.2 监测布局 | 第61-62页 |
5.3.3 监测截面布局 | 第62页 |
5.3.4 监测设备选型 | 第62-63页 |
5.4 忠武线管道滑坡监测体系建设 | 第63-69页 |
5.4.1 管道应变监测主要工序 | 第63-65页 |
5.4.2 管道应变监测设备材料 | 第65页 |
5.4.3 管道应变监测工作量 | 第65-68页 |
5.4.4 管体位移监测 | 第68-69页 |
5.5 忠武线管道滑坡监测预警系统 | 第69-70页 |
5.6 忠武线滑坡段管道监测结果分析 | 第70-77页 |
5.6.1 各监测截面应力趋势图 | 第71-76页 |
5.6.2 应力应变监测数据分析 | 第76-7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