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8-10页 |
第一章 行政立法听证的基础理论 | 第10-21页 |
1.1 主要概念的内涵界定 | 第10-13页 |
1.1.1 行政立法的意涵 | 第10页 |
1.1.2 听证的历史起源 | 第10-11页 |
1.1.3 行政立法听证的内涵 | 第11-13页 |
1.2 行政立法听证的法理依据 | 第13-18页 |
1.2.1 程序正义与公众参与 | 第13-14页 |
1.2.2 普通法系的法律原则 | 第14-16页 |
1.2.2.1 英国法上的自然正义原则 | 第14-15页 |
1.2.2.2 美国法上的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 第15-16页 |
1.2.3 大陆法系的法治国原则 | 第16-18页 |
1.2.3.1 法国法上的防卫权原则 | 第16-17页 |
1.2.3.2 德国法上的法治国思想 | 第17-18页 |
1.3 行政立法听证的价值功能 | 第18-21页 |
1.3.1 政治功能 | 第18-19页 |
1.3.2 法律功能 | 第19页 |
1.3.3 社会功能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行政立法听证的制度结构 | 第21-31页 |
2.1 行政立法听证的原则基础 | 第21-24页 |
2.1.1 公开性原则 | 第21-22页 |
2.1.2 公正性原则 | 第22页 |
2.1.3 理性论证原则 | 第22-23页 |
2.1.4 裁决自治原则 | 第23-24页 |
2.2 行政立法听证的适用范围 | 第24-26页 |
2.2.1 听证范围的肯定列举 | 第24-25页 |
2.2.2 听证范围的否定排除 | 第25-26页 |
2.3 行政立法听证的主体类型 | 第26-28页 |
2.3.1 行政立法听证的主持人 | 第26-27页 |
2.3.2 行政立法听证的参加人 | 第27-28页 |
2.4 行政立法听证的程序规则 | 第28-31页 |
2.4.1 行政立法听证的主要程序 | 第28-29页 |
2.4.1.1 行政立法听证的准备程序 | 第28页 |
2.4.1.2 行政立法听证的正式召开 | 第28-29页 |
2.4.1.3 行政立法听证的报告公布 | 第29页 |
2.4.2 行政立法听证中的案卷排他原则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我国行政立法听证的现状 | 第31-37页 |
3.1 听证制度的产生背景 | 第31-32页 |
3.1.1 社会结构的变迁 | 第31-32页 |
3.1.2 民主政治的发展 | 第32页 |
3.1.3 政府职能的转变 | 第32页 |
3.2 听证制度的实践格局 | 第32-33页 |
3.2.1 雏形培育阶段 | 第32-33页 |
3.2.2 进入执法领域 | 第33页 |
3.2.3 进入立法领域 | 第33页 |
3.3 行政立法听证的缺陷表现 | 第33-37页 |
3.3.1 行政立法听证的价值未获充分认识 | 第34页 |
3.3.2 行政立法听证的规则缺乏系统规定 | 第34-37页 |
3.3.2.1 行政立法听证范围的规定不周延 | 第35页 |
3.3.2.2 行政立法听证主持人的资格缺乏中立性 | 第35-36页 |
3.3.2.3 行政立法听证参与人的广泛性难以保证 | 第36页 |
3.3.2.4 行政立法听证过程中信息不对称 | 第36页 |
3.3.2.5 行政立法听证笔录缺乏法律约束力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行政立法听证的完善方案 | 第37-39页 |
4.1 立法明确行政立法听证的适用范围 | 第37页 |
4.2 构建中立的立法听证主持人制度 | 第37-38页 |
4.3 完善行政立法信息公开制度 | 第38页 |
4.4 确立立法听证参与人的遴选制度 | 第38页 |
4.5 提高立法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 | 第38-39页 |
简短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