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水污染 | 第9-11页 |
1.2.1 水体污染现状 | 第9-10页 |
1.2.2 染料废水的来源 | 第10页 |
1.2.3 染料废水的特点 | 第10页 |
1.2.4 染料废水的危害 | 第10-11页 |
1.3 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1-14页 |
1.3.1 物理法 | 第11-12页 |
1.3.2 化学法 | 第12-13页 |
1.3.3 生物法 | 第13-14页 |
1.3.4 综合法 | 第14页 |
1.4 吸附及光催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4.1 吸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4.2 光催化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实验器材与表征方法 | 第18-21页 |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18-19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1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8-19页 |
2.2 催化剂表征仪器 | 第19-21页 |
2.2.1 X-射线衍射仪(XRD) | 第19页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19-20页 |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选区电子衍射(SAED) | 第20页 |
2.2.4 漫反射光谱(DRS) | 第20页 |
2.2.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第20页 |
2.2.6 表面光电压谱仪(SPV) | 第20-21页 |
第三章 五氧化二钒的合成、改性及应用 | 第21-46页 |
3.1 引言 | 第21页 |
3.2 L型V_2O_5材料的制备 | 第21-26页 |
3.2.1 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样品的影响 | 第22-24页 |
3.2.2 硝酸添加量对样品的影响 | 第24-25页 |
3.2.3 L型V_2O_5的形成机理 | 第25-26页 |
3.3 V_2O_5的改性及表征 | 第26-38页 |
3.3.1 NaF对L型V_2O_5形貌的影响 | 第26-28页 |
3.3.2 NaF对L型V_2O_5晶体结构的影响 | 第28-30页 |
3.3.3 典型样品的物理、化学表征 | 第30-36页 |
3.3.4 理论计算 | 第36-38页 |
3.4 吸附性能研究 | 第38-44页 |
3.4.1 吸附相关的概念公式 | 第38页 |
3.4.2 典型样品吸附性能差异分析 | 第38-41页 |
3.4.3 浓度对染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1-43页 |
3.4.4 吸附等温线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BiF_3/BiOCl异质结对染料废水的降解 | 第46-64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BiF_3/BiOCl异质结的构筑 | 第47-51页 |
4.2.1 BiF_3/BiOCl异质结的合成 | 第47页 |
4.2.2 Bi/F比例对材料组成、形貌的影响 | 第47-51页 |
4.3 样品光学性质及电荷转移行为的研究 | 第51-57页 |
4.3.1 XPS分析 | 第51-53页 |
4.3.2 UV-DRS分析 | 第53-55页 |
4.3.3 电荷行为分析 | 第55-57页 |
4.4 废水的降解行为研究 | 第57-63页 |
4.4.0 对MO的降解 | 第57-59页 |
4.4.1 掩蔽实验 | 第59-60页 |
4.4.2 循环稳定性 | 第60-61页 |
4.4.3 光敏化探讨 | 第61-62页 |
4.4.4 降解机理 | 第62-63页 |
4.5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5.1 总结 | 第64-65页 |
5.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82页 |
作者简介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