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硅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

硅基纳米材料的合成和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8-22页
    1.1 引言第8页
    1.2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简介第8-11页
    1.3 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1-17页
        1.3.1 硅纳米材料第11-13页
        1.3.2 硅基薄膜材料第13-14页
        1.3.3 硅基复合材料第14-16页
        1.3.4 硅基氧化物材料第16-17页
    1.4 介孔纳米SiO_2的合成以及SiO_2、SiO_2/C复合负极材料研究第17-21页
        1.4.1 介孔纳米SiO_2的合成第17-18页
        1.4.2 纳米SiO_2负极材料与SiO_2/C复合负极材料研究第18-21页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第21-22页
第2章 实验方法第22-29页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第22-24页
        2.1.1 实验药品第22页
        2.1.2 实验仪器第22-24页
    2.2 材料结构表征第24-26页
        2.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24页
        2.2.2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24页
        2.2.3 红外光谱分析(IR)第24页
        2.2.4 扫描电镜显微镜(SEM)与能谱分析(EDS)第24-25页
        2.2.5 拉曼光谱分析(Raman)第25页
        2.2.6 热重(TG-DTG)第25-26页
        2.2.7 比表面积测试(BET)第26页
    2.3 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第26-29页
        2.3.1 循环伏安测试第26-27页
        2.3.2 旋转圆盘电极测试(RDE)第27页
        2.3.3 扣式电池的组装第27-29页
第3章 介孔纳米SiO_2球可控合成及性能分析第29-43页
    3.1 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第29-30页
        3.1.1 实验原理第29-30页
        3.1.2 操作步骤第30页
    3.2 溶液浓度的影响第30-33页
        3.2.1 介孔纳米SiO_2颗粒的合成第30页
        3.2.2 不同溶液浓度下介孔纳米SiO_2颗粒的形貌第30-33页
    3.3 硅源(TEOS)滴加速率的影响第33-35页
        3.3.1 介孔纳米SiO_2颗粒的合成第33页
        3.3.2 不同TEOS滴加速率下介孔纳米SiO_2颗粒的形貌第33-35页
    3.4 温度的影响第35-37页
        3.4.1 介孔纳米SiO_2颗粒的合成第35页
        3.4.2 不同温度下介孔纳米SiO_2颗粒的形貌第35-37页
    3.5 煅烧对合成的介孔纳米SiO_2颗粒的影响第37-41页
        3.5.1 煅烧前后介孔纳米SiO_2颗粒的形貌第37-39页
        3.5.2 煅烧后介孔纳米SiO_2颗粒的电化学性能第39-41页
    3.6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4章 SiO_2/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3-65页
    4.1 蔗糖混合纳米SiO_2热解得到不同碳含量的SiO_2/C复合材料第43-50页
        4.1.1 不同碳含量的SiO_2/C复合材料的制备第43页
        4.1.2 不同碳含量的SiO_2/C材料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第43-50页
    4.2 PVDF混合纳米SiO_2热解得到不同碳含量的SiO_2/C复合材料第50-56页
        4.2.1 不同碳含量的SiO_2/C复合材料的制备第50-51页
        4.2.2 不同碳含量的SiO_2/C材料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第51-56页
    4.3 A阶酚醛树脂热解得到不同碳含量的SiO_2/C复合材料第56-64页
        4.3.1 不同碳含量的SiO_2/C复合材料的制备第56-57页
        4.3.2 不同碳含量的SiO_2/C材料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第57-64页
    4.4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5章 结论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5页
致谢第75-76页
附录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热法以磷铁制备电池级磷酸铁及改性研究
下一篇:低温制备碳化硅泡沫陶瓷及其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