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我国第三方债务催收典型案例分析 | 第9-17页 |
第一节 银行为催收主体的案例 | 第9-11页 |
一、案情简介 | 第9页 |
二、案例分析 | 第9-10页 |
三、案例总结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催收公司为催收主体的案例 | 第11-15页 |
一、案情简介 | 第11页 |
二、案例分析 | 第11-12页 |
三、案例总结 | 第12-15页 |
第三节 律师事务所为催收主体的案例 | 第15-17页 |
一、案情简介 | 第15页 |
二、案例分析 | 第15-16页 |
三、案例总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我国第三方债务催收存在的问题 | 第17-26页 |
第一节 债务催收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17-20页 |
一、欠缺专门的债务催收法律法规 | 第17-19页 |
二、法规与部门规章效力层级低 | 第19-20页 |
三、第三方债务催收机构法律地位存疑 | 第20页 |
第二节 无行业准入标准 | 第20-21页 |
一、缺乏债务催收行业准入制度 | 第20-21页 |
二、催收人员缺乏相应资格认定 | 第21页 |
第三节 催收行为不规范 | 第21-24页 |
一、暴力胁迫等不当催收 | 第21-23页 |
二、泄露客户信息及隐私 | 第23-24页 |
第四节 委托机构对第三方债务催收机构监管不力 | 第24-25页 |
一、事前相关资质审查缺失 | 第24页 |
二、客户信息保密工作不到位 | 第24-25页 |
三、事后监督检查缺乏 | 第25页 |
第五节 第三方债务催收相关救济制度欠缺 | 第25-26页 |
一、私力救济方式单一 | 第25-26页 |
二、公力救济不系统 | 第26页 |
第三章 第三方债务催收域外经验借鉴 | 第26-30页 |
第一节 美国司法监管经验 | 第26-27页 |
一、制定颁布《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 | 第26-27页 |
二、明确监管主体——联邦贸易委员会 | 第27页 |
第二节 日本行业自律监管经验 | 第27-28页 |
一、制定《分期付款销售法》 | 第28页 |
二、发达的金融行业组织 | 第28页 |
第三节 香港政府与行业协会双重监管经验 | 第28-29页 |
一、发布《银行营运守则》 | 第28-29页 |
二、政府与行业协会共同监管 | 第29页 |
第四节 台湾注重催收行为规范化经验 | 第29-30页 |
一、修订《金融机构办理应收债权催收作业委外处理要点》 | 第29-30页 |
二、成立非法催收检举专线 | 第30页 |
第四章 我国第三方债务催收存在问题的完善建议 | 第30-42页 |
第一节 健全催收法律法规 | 第30-32页 |
一、建立专门的债务催收法律法规 | 第30-31页 |
二、赋予第三方债务催收机构合法地位 | 第31-32页 |
第二节 设立催收行业准入标准 | 第32-34页 |
一、建立债务催收市场准入制度 | 第32-33页 |
二、完善行业自律 | 第33-34页 |
三、引入催收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制度 | 第34页 |
第三节 规范催收行为 | 第34-37页 |
一、保障催收债权正当 | 第34-35页 |
二、规范催收主体 | 第35-36页 |
三、提高催收人员素质 | 第36-37页 |
第四节 加强委托机构对第三方债务催收机构的监管 | 第37-39页 |
一、对第三方债务催收机构的资质及业务能力进行初步审查 | 第37页 |
二、签订委托代理协议及保密协议 | 第37-38页 |
三、对催收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 第38-39页 |
第五节 配套第三方债务催收救济制度 | 第39-42页 |
一、寻求多元化的私力救济途径 | 第39-40页 |
二、建立系统的公力救济体系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